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教案()
教学教案
0322 1645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掌握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导入
在浩如烟海、众星捧月的文学作品里,以“蝶恋花”为词牌的诗词层出不穷。
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等伟大诗人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高一时我们学过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欧阳修作为文人为我们展示了《蝶恋花》的又一境界。
它能在众多诗词中脱颖而出,至今流传不衰,源于怎样的艺术魅力呢?我们该如何赏析呢?就让我们走进他,去品味品味。
二总体把握
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情思的词,“闺怨”是它的主题,以其细腻委婉的感受而闻名。
同时,通过对上层妇女的苦闷的描写,抒发了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4、理解下列词语
杨柳堆烟——(杨柳在烟雾笼罩中也如一堆堆烟雾)
帘幕——(垂落下来的柳枝像门帘布幕)
章台路——(代指歌妓聚集的楼馆)
乱红——(零乱的落花)
5、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茂密堆积如烟,披挂下来的枝条如同重重帘幕,无从记数。
那个人却乘着华美的车骑,淹没在被高楼挡着的烟花柳巷,面对暮春三月的狂风暴雨,只能掩上门等待到黄昏,怎么才能留住春光呢,流泪问花花不语,只见那片片零乱的落花从千秋上飞过。
6、有人说全词的眼在“怨”“恨”“伤”“苦”这四个字上,请找出词句一一对应。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写的是“怨”,“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写的是“恨”,“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写的是“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写的是“苦”。
三.炼字赏析
1.赏析“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
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赏析“杨柳堆烟”中的“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四.赏析词文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
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
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
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4.“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 “春”字如何理解?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5.“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着一“苦”字。
五课内阅读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可以是闺怨,也可以有所寄寓,自圆其说即可。
2过片三句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三月暮”点明季节,“风雨”点明气候,“黄昏”点明时刻,三层渲染,流露出无法挽留春天的感伤。
3清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试作简要分析这两句话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层次。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
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六拓展阅读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这首词上下片的描写的抒情主人公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
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下片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
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层。
七文科附加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①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释:①可堪:那堪。
1请给划线部分文字断句(3处)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
由于这种感情是从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
只是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
好,看到飞鸟一块回去。
飞鸟回去有什么好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八.词文集评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九.板书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怨→恨→伤→苦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学案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