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读书笔记【高中教师读书笔记: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A不小心碰到学生B,学生B的反应是立即打A,而A也会不服输就会去打B,就这样,事情的结果又是让老师来处理。
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就是先问打架原因,然后就批评教育孩子不能打架,要友好相处。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所以,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和“别出心裁”地探究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
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
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
学习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
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由于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
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
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
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
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学校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
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
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常常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总不能如愿。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呢?选修模块的分类及设置方式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知识内容的编排范围广、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具有前瞻性,重视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凸显了STS理念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
有次,上体育活动课时,我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告状,说有同学在扯校园绿化树的树叶。
我跑过去一看,那几个学生还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处都是被扯下的树叶,我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损坏花草树木,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
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校园出点力。
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
校园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
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
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
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
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
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
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
他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
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
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高中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学笔记】暑假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镇西的《我的教学笔记》,第一感觉就是想要了解一位名师,读他的书胜过看他的任何生平业绩的介绍。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
他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竟然经常被指出他吐字不清,可是,他依然成了享誉全国的名师,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
读完这本书,收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兴奋与感动,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两点:欲受尊重,就要让别人感受到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把握好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对于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关系越是融洽,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两者心理距离过远,肯定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关于教师的个性他在书中极力批评学校带领老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等等,他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自己的个性烙印。
读完这一章,我也对曾遗憾自己没有“个性”的想法有所释然。
其实我对“个性”二字的理解受校外生活中社会言辞的影响,太偏颇,总觉得做别人不敢做的就是个性,而我的性格,对于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敢说的,连想都不会想。
李老师对“个性”的理解很宽泛,比如他说把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的事做的更好,就是个性,也就是说认真踏实也是个性。
不知从何时起,认真踏实已经不是美德,它总是跟死板、不变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当你夸别人认真踏实时,肯定没有说他聪明灵活高兴,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取巧”不断排挤着“有板有眼”。
但是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比如,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
就是说,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
“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
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
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看来,教师想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并不难。
二、关于民主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一句话:“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力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李老师的工作方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关于“对学生的宽容”,他说,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
其实,我们每天最烦心的事儿就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如果真的不为学生的错误生气,我们所谓的职业倦怠肯定至少降低一半。
李老师动辄对学生“妥协”,这在我们看来,可是教师威严甚至尊严的丢失,是绝对忌讳的。
而他大到制订的教学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由着学生,向他们妥协,同时也包括教会学生学会妥协,比如:在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班干部之间,班与班之间……其实,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什么事儿都是唯我独尊,很难和谐地与人共事,细细品来,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溢满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