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刑罚制度

汉代刑罚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 景帝即位后,在文帝的 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 进一步改革。在景帝元 年(公元前156年)和中 元六年(公元前144年), 汉景帝曾进行过两次改 革:
1.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其定律, 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犹尚不全。 2.至中六年,又下诏曰:“其减笞三百曰二百,二 百曰一百。其定箠令。”自是笞者得全。
(3)枭首 枭首是指处死犯人后将其头颅悬于高空, 用以警示众人。这是秦代的一种重刑,汉代继承 下来。据东汉的何休说,凡“无尊上、非圣人、 不孝者,斩首枭之”,证诸史传,大体吻合。值 得注意的是,汉代对于犯有重罪的妇女,多采用 枭首的刑法。 (4)族刑 族刑即举族而诛。族刑的对象一般为重 大政治犯罪。关于族刑的范围,在古代有多种解 释,主要是有三族、九族之说。但“夷三族”为 法定常刑。在汉代刑罚中,与“夷三族”并列的 还有“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亦称“族”、“族家”。
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1)髡钳城旦舂 五年 最重的劳役刑 (2)完城旦舂 四年 西汉常用刑 (3)鬼薪、白粲 三年 (4)司寇 两年 (5)罚作、复作 一年 (6)隶臣妾 一年 武帝以后以罚作、复作代替 女徒顾山 汉平帝时期 一月出钱三百 雇人代替劳役
• 5.罚金刑
• 罚金刑是一种判处犯人交纳一定数目钱财的刑罚。 汉初即有罚金,约分一两、二两、四两、八两、 一斤、二斤六等。据张家山汉简统计,罚金适用 最广的是“罚金四两”,见于《二年律令》者不 少于三十二例,其次是罚金二两、一两,再次是 罚金八两,适用最少的罚金一斤仅一例。《汉 书· 文帝纪》文颖注引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 罚金四两。”又载文帝一行路过渭桥,适逢一人 从桥下走出,使文帝的驾车之马受惊,张释之便 上奏说:“此人犯跸,当罚金。”罚金刑一般适 用于轻微犯罪、过失犯罪、职务犯罪等。通过罚 金,既达惩戒之目的,又可为国库增加收入。
• 《汉书》中围绕文帝刑法改革的两则纪事, 是刑期概念在文帝十三年首次引入的有力 史料证据。
• 一则是《汉书· 刑法志》中援引的文帝诏书: • 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 而免。具为令。 • (孟康曰:其不亡逃者,满其年数,得免为庶人。)
• 另一则是晁错给文帝的奏文: • 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 本事,废去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 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 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 • (晋灼曰:《刑法志》云: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 免。满其年,免为庶人也。) 《汉书· 晁错传》
• 《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日] 冨谷至 著; 柴生芳 ,朱恒 瞱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 评价:这次改革虽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揭开了废肉刑运动的序幕,但其本身却存 在技术上的缺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特别是替代刑太重。首先,斩右趾本来是 肉刑,但改了以后,变为弃市(死刑), 反而比以前加重了,实是扩大了死刑的范 围。其次,劓刑和斩左趾改后,除了服有 期刑之外,还要附加打五百板子。事实上, 这些人往往还没有被打满规定的板子数目, 就已经被打死了。所以班固评论说:“外 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制改革 背景:“缇萦上书”
“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 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 “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 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 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 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 自新,其道亡繇。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 刑罪,使得自新。”
• 《汉书· 刑法志》记载如下:“臣谨议请定 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 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 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及杀人先自告, 及吏坐受赃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 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世。……”
• 第二,改变了肉刑与徒刑并施的做法,取 消了终身徒刑,改为髡、耐(完)与徒刑 并施,并规定了一定的刑期。
• 3.笞刑 • 笞刑,是指用木杖或竹策锤击犯人身体的 刑罚。它本来用于官吏教诫老百姓或法官 拷讯犯人,并不属于正刑的范围。但是, 汉文帝废肉刑以后,用笞刑来取代劓和斩 左趾两种肉刑,遂使其成为正式的刑种。 中古以后,笞刑成为五刑之一。
• 4.徒刑 文帝时将不定期的徒刑改为等次分 明的有期刑 。 “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
• 书奏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 曰:“制诏狱史,盖闻有虞氏 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 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 有肉刑三,而奸不止,非乃朕 之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 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 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 刑。”具为令。”
• 内容: 第一,用徒刑、笞刑和死刑来取代肉刑。
(1)黥刑→ 髡钳城旦舂(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 脖子上套铁圈); (2)劓刑→ 笞300(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子); (3)斩左趾 → 笞500(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子); (4)斩右趾 → 弃市(死刑); 《汉书· 刑法志》
• (二)刑法原则 • 1.上请原则
• 2.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 3.恤刑原则
• (三)刑名
• 1.死刑 (1)腰斩 腰斩是以腰部为受刑部位的死刑。《释 名· 释丧制》云:“斫头曰斩,斩腰曰腰斩。”汉 代的腰斩,通常用于大逆无道之罪及各种违犯军 法的罪行。在《史记》《汉书》等记载汉代史实 的史籍中,凡是腰斩,都要特别标出,可见其刑 罚之重。 (2)弃市 弃市是一种古老的刑名,盖取“刑人于 市,与众弃之”之意。汉代的弃市,属于斩首之 刑,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死刑,适用于那些性质严 重的罪行。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正式将沿 袭于秦的磔刑改为弃市。
• 需要注意的是:《汉书· 刑法志》“不亡逃有年而免” 和与其意义相同的《汉书· 晁错传》“罪人有期”。 由于晁错所举的收孥律令的废除(文帝元年)、 非谤妖言令的废除(同二年)等都限于文帝时首 次施行的政策,与其并列的“罪人有期”也应始 于文帝时期,此前当为“罪人无期”。也就是说, 在文帝废止肉刑以前,劳役刑是无期的。 • 由此可知,刑期这一概念是在文帝十三年肉刑废 止及劳役刑系统化过程中的产物。刑期的出现是 劳役刑刑役内容虚化和刑名向表示刑期的符号转 化的主要原因。
• 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明确规定 了刑期。以前的刑罚均为无期刑,经文帝改革, 无期刑终于变为有期刑 。刑期的规定
• 《汉书· 刑法志》记载如下:“罪人狱已决, 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 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 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 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 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 岁而非禁锢者,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
• 2.肉刑 • 肉刑是一种残废犯人肢体和残害犯人肌肤、 机能的刑罚。汉代的肉刑分为 黥、劓、斩 左右趾和宫四种,都是从秦代继承过来的。 • (1)黥 • (2)劓 • (3)斩左右趾 • (4)宫刑 宫刑
• 宫刑,又称腐刑。《汉书· 景帝纪》颜注云:“宫刑其创 腐臭,故曰腐刑。”这是一种残害男女生殖机能的酷刑。 秦代,宫刑是一种主刑,适用范围限于男女淫乱。汉初, 宫刑沿用。汉文帝废肉刑诏中未提废除宫刑事。晋代的张 斐和北魏的崔浩都认为废肉刑不包括宫刑。然而,西汉晁 错在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所上对策中,明明白白地 指出,当时“肉刑不用,……除去阴刑”。颜注引张晏注 云:“阴刑即宫刑也。”景帝元年(前156年)诏也提到 “孝文皇帝……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这都 是当时人说当时事,恐不会有误。也可能废宫刑一事是在 别的诏书中提出的,班固修《刑法志》时不及引用。 • 汉景帝时规定:“死罪欲腐者,许之。”这一规定的实质 在于改革死刑制度,而不是恢复宫刑。司马迁等人即是在 这一规定实施后,通过接受宫刑而免去了死罪。后来,直 到东汉仍然实行这一制度。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为了用 这一不轻不重的“中刑”来弥补肉刑废除之后“死刑既重 而生刑又轻”的偏弊。
• 刑制改革的总评价:总之,汉文帝从法律 上废除了肉刑,景帝改革刑具,这在中国 法制史上具有比较重大的意义。它顺应了 历史发展,从法律上基本终结了商周以来 的肉刑(宫刑除外),使刑罚从野蛮走向 相对文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 力资源,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刑罚改革也改变了原来的“五刑” 制度,并为后来确立“笞、杖、徒、流、 死”的封建五刑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 改革有缺陷,但其历史性进步意义不容忽 视。
• 6.徙边刑 • 徙边刑并非沿承秦制,它出现于东汉时期, 是一种减死罪一等,并发配边疆服役的刑 罚制度。《后汉书· 郭躬传》所谓“以全人 命,有益于边”,即指此而言。据《北堂 书钞》卷四五记载,汉灵帝时的蔡邕因所 谓“以仇怨奉公”而被判处弃市,后被 “减死一等”,与家属一起徙往朔方。又 据《后汉书· 阳球传》载,阳球因得罪宦党, 被“诛死,妻子徙边”。这说明,徙边也 是死刑的株连刑罚,罪犯被处死,妻子儿 女也被发配到边疆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