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期末试题(2套)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期末试题(2套)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试题(A )卷(闭卷)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30分)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D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2、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D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B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C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5、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 B )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1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D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13、人的个性决定于( D )A.先天的禀赋B.家庭出身C.生理状况D.后天的社会实践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的科学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是(C )A.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B.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C.能够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并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现实的生产力15、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C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7、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这是一种( A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论B. 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论C. 旧唯心主义实践论D. 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论1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D )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2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 D )A.对同一事物有两种不相容的判断B.思想与客观事物的不相符合C.对立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趋势D.对立统一关系22、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D.事物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23、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B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4、“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25、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6、“假相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

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27、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28、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29、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不给分)1、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BC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D.“光阴一去不复返”E.“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BCD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肯定即否定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有( ABC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BD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6、“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 AD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E.有用的就是真理7、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CDE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8、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AE )A.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B.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C.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D.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9、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在: ( AD )A.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B.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应用和体现C.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D.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E.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基础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BD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一)、请根据下列材料中关于矛盾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二)、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