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语言的精炼和简约数学课堂语言的精炼和简约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
斯托利亚尔在《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
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千万别错过”。
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万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
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
总之,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
本文拟就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
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
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
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
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又如,有人认为自然数既然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那么“奇数或偶数的个数当然都比自然数的个数少”、“奇数和偶数各占自然数的一半”。
其实,这两句话都违反了科学性,因而都是错误的。
因为,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无限的情况下不一定成立。
自然数、奇数、偶数都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是谁的一半的问题。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复习旧知识10.25÷ 125,然后过渡到10.2 5÷12.5,再设问:(1)这两题有什么不同?(思维转折处)(2)你怎么把它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知识关键处)(3)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根据什么?(规律探求处)(4)完整归纳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如何计算?理解疑难处)。
五、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教师上课时,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课堂富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单调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到达知识的彼岸。
如在一节应用题课上,有一题问“从甲地走到乙地要用多少时间”,一位学生误把“5小时”答成“5时间”,教师没有进行絮絮叨叨的说教,也没有板起脸孔指责批评学生,而是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好,问题问用多少时间?答用5时间;那如果问教室有多大?则答48大;小芳有多重?答42重;山坡上有几头牛?答8牛。
在学生轰堂大笑中,教师再作讲解和订正,不但调节出情趣与气氛,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导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六、通俗易懂,具有形象性。
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还要避免成人化、土语化、杜绝语病,注意规范化和示范性。
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七、和蔼亲切,富有情感性。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
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
许多专家也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
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的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八、积极评价,具有鼓励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428÷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数学了。
”“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比较难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得非常好!”“李军,今天表现得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
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
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
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
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以上所谈,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但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数学教师课堂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选取课堂教学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与数学课堂环节相结合。
我们将数学课堂分成“导入新课——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反思小结”四个环节,探讨各课堂环节教学语言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寻更加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课堂环节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及研究意义1.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语言,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则而构成的约定俗成的体系。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本身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活动,同时语言能促进和体现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各专家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语言,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传授学科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时所采用的语言,也包括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组织管理学生时所采用的语言。
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与探究式教学的数学课堂环节结合,尝试分析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
2.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凭借课堂教学语言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从进入教室开始,到走出教室为止,始终处于说话的状态之中,这中间他要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在讲课过程中他还要随时组织教学活动,排除各种影响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要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讲课内容的转换,跟上讲课的思路,最后,他还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这些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通过言语活动来完成。
这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即课堂语言的运用技巧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重要的和必要的途径。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思想、理论、方法的转变,尤其是探究式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作为教学能力重要表现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进步。
教师要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教法,就必须先完善自身的课堂语言修养。
课堂语言活动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任务,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同时又影响教学理念的形成和课堂活动的全部安排。
教师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研究教师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正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各环节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操作程序:(1)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假设、猜测结论—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4)反思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