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淮安

我的家乡淮安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我的家乡淮安是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地级淮阴市更名而来。

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淮安市下辖四县四区,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8万,其中市区建设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73万。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镶嵌其间,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苏北南部的中心城市、新兴的工业基地和农副产加销基地。

南距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88公里,东北距亚欧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市135公里。

东靠盐城市,南连扬州市,西与西南接安徽省,北邻连云港市与徐州市以及刚刚成立的宿迁市,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

淮安之名始见。

淮安名人辈出。

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

历史上先后诞生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爱国将领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淮安名胜众多。

有周恩来故居、童年读书处、纪念馆、遗物陈列馆,有老子山,在盱眙境内有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陵墓--明祖陵。

一.名胜古迹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驸马巷内。

故居分东西两个宅院。

东院为周恩来祖父的住房;西院临曲巷,现为"周恩来同志生平"陈列室,展出近200幅照片和90多件实物。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城北桃花垠。

纪念馆分主馆和副馆。

副馆平面为"人"字形,副馆拥抱主馆、象征着周恩来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主馆有4根11米高的栋梁大柱,象征着周恩来生前多次提出要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

荷花荡位于美丽的高邮湖畔,座落在金湖县闵桥镇联圩内,总面积金湖“万亩荷花荡”2.24平方公里,三面环湖相拥,生态环境优美。

荷花荡以其特有的人文背景,展现诱人的风姿。

唐朝宰相魏征在这里的东至庵留下墨宝,新加坡佛界大法师曹常恒在此出家,宋代诗人苏东坡中秋节行舟夜泊于此,把酒赏月,兴致所遣,留下“横荡桥与青山庙”、“斩龙河”、“千年古刹西安寺”、“东至和尚直川”“凤凰墩”、“坛子精”、“鸡鸣荡’”和“水满赈州府”等故事。

荷花荡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优势。

荡外有万亩养殖水面和捕捞水域,荡为整齐划一的万亩连片荷藕向世人诠释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荷花荡己建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渴望绿色,回归自然,怡神养性,荷花荡是你回归自然的最好去处。

清晏园位于市区,是苏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漕运史上唯一留存的官宦园林,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园内建有淮香堂、蕉吟馆、今来雨轩、蔷薇园、曲廊、水船楼、谦豫斋、关帝庙、叶园、荷芳书院、假山曲桥等仿古建筑与美丽景观。

荷芳书院是园内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乾隆十五年(1750年)兴建,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像联:“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荷芳书院周围,是当年河督游憩之处,建有碑亭和碑廊。

从这些御制的碑文中。

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艰辛和漕运的情况,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历史文物。

吴承恩故居《西游记》是一部家喩户晓、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神话小说,而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淮安人吴承恩。

他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吴承恩故居所在地河下古镇,地处淮城西北部,背靠古运河,历史上商贸发达,文化昌盛。

整个故居占地9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2平方米,布局分为4个院落,由门房、客房、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及后花园——悟园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建筑风格,呈现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群。

明祖陵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埋葬地。

陵寝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官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清康煕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与古泗州城一起被淹没在淮河水下。

如今在威严的神道两侧,矗立着形体高大、雕刻精美、形神兼备石像生。

明祖陵的再现,使明代帝陵体系得以完备。

韩侯故里著名的“兴汉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在楚汉相争中纵横沙场,战必胜,攻必克,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国外学者称他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

韩信故里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境内,这里是古淮阴县治所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大军事家韩信的出生地。

“淮阴侯庙”大门对联“仗剑辞淮市,桑梓留泓巨仁大义钦神鬼;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仁义品德、奇谋异策和赫赫战功。

二.著名人物三.艺术创造淮剧淮剧原称江淮戏、盐城戏或江北小戏。

起源于江苏盐城、淮安、淮阴一带,流行于上海、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

最初的淮剧是在苏北民间小戏香火戏的基础上,结合门叹词等民间说唱,在徽班演出的影响下形成的,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

60年代初,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台语言。

二十世纪20年代,一些京剧艺人先后加入淮剧班社,带来了京剧剧目、表演艺术、音乐唱腔。

淮剧艺术也不断从京剧中吸取养料,趋向成熟,进入皮夹可(或称京夹淮)阶段。

皮夹可时期江淮戏音乐得到发展,旦角艺人谢长钰在吸收京剧服饰和化装的同时,开始借鉴京剧的弦乐托腔。

他与琴帅戴宝雨及演员陈为翰、何孔标一起,在〔呵大咳〕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的板式,创造了新腔,并用四胡(后改为二胡)取代单纯的锣鼓伴奏,因该腔运用胡琴伴奏,把行腔拉长,观众便称之为〔拉调〕,谢长钰也因此有江北梅兰芳之誉。

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原被解散的淮剧团先后恢复,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

1977~1981年,《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千金》晋京演出,为盐城获得了小戏之乡的美誉。

1982年省淮剧团被吸收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

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

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

这也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四.美食文化淮扬菜简介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这种因时而异的准则确保盘中的美食原料来自最佳状态,让人随时都能感遇美妙淮扬。

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

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

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刀工精细菜肴形态美观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

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一个扇面三拼,抽缝、扇面、叠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摆难度极大。

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注重本味清淡适口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己甜咸适中,咸中微甜的风味。

由于淮扬菜以鲜活产品为原料,固而在调味时追求清淡,从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

讲究火工擅长炖焖烧煮淮扬菜肴根据古人提出的“以火为纪”的烹饪纲领,鼎中之变精妙微纤,通过火工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糯、细、烂等不同特色。

淮扬菜擅长炖焖烧煮,因为这几种方法能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

淮扬菜以炖焖烧煮为主的名菜有蟹粉狮子头、清炖圆鱼、沙锅野鸭、三套鸭、大煮干丝等制作菜肴富于变化就淮扬菜制作菜肴的工艺来看,富于变化,想象力丰富。

一款三套鸭,家鸭套野鸭,野鸭套菜鸽,用火腿、冬笋作辅,逐层套制,三位一体。

淮扬菜富于变化的特点,可见一斑。

淮扬菜系制作菜肴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当地产的普通原料,没有居高临下的气派,也不平淡无味,无论是选料、刀工、调味等都中规中矩、精工细作、讲求韵味,淮扬菜制作就像写诗作画,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