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根据课文内容100道判断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草原》这篇课文既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又写了蒙古族的风俗民情,文章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草原》一课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客人的动人情景,反映了汉族和蒙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 ( )3.《草原》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心。
………………………………………………………()4.《丁香结》的课文题目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5.《丁香结》这篇课文中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幽怨,表达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
………………………………………………………………………………()6.《丁香结》这篇课文中,作者由丁香花写到丁香结,从而感叹人生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 ( )7.《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其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
…………………………………………………………………………()1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中都写到了“月”,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完全不一样。
…………………………………………………………………………()12.《花之歌》这篇课文的想象非常奇特,课文中把花儿比作“黑夜星空的眼睛”和“白昼硕大无朋的独眼”,令人印象深刻。
……………………………………………()13.《花之歌》表现了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孤芳自赏的特点。
……………()14.《花之歌》是黎巴嫩的作家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表面上是在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
………………………………………………………………………………… ( ) 15.“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句中的标点符号没有错误。
………………………………………………………………………()16.《七律·长征》中说“飞夺泸定桥”一事的诗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
…( )17.“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指海、陆、空三军。
………………………()18.《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19.《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与群众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事。
…………………………()20.《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故事的主人公是马宝玉和葛振林。
……………………………………………………………………………… ( ) 21.《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 ) 22.《开国大典》一课按开国大典举行的顺序依次写了会场布置——阅兵式——群众游行——开国大典。
………………………………………………………………………()23.《开国大典》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24.礼炮由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代表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走过二十八年历程。
…………………………………………………………()25.“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使中国永远摆脱黑暗统治,获得光明。
( )26.课文《灯光》中的主人公是马宝玉。
……………………………………………()27.《灯光》一文中“多好啊”出现了三次。
………………………………………()28.《灯光》一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9.《竹节人》一文中,“我们”的竹节人被老师缴去,但当看到老师玩竹节人玩得忘乎所以时,“我们”分外开心,“我们”开心的是竹节人得以完整保存。
………()30.“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联系上文可知,“我”并不是把毛笔弄丢了,而是把毛笔杆拿去做竹节人了。
……………………………………………()31.“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句中的“相视一笑”是“我们”对老师的嘲笑。
………………………………………………()32.《宇宙生命之谜》告诉了我们要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道理。
……………… ( )3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因而可能存在生命。
…………………………… ( )34.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表面温度都比地球低,因而不存在生命。
……………… ( )35.为了对火星作进一步的考察,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个名叫“水手9号”的探测器。
…………………………………………………………………………………………()36.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是因为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大气层非常稀薄,没有臭氧层,且表面温度很低,上面没有磁场。
………………………………………()37.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38.“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这种猜测毫无科学依据,因为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
……………………………………………()39.科学家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
… ( )40.故宫又叫紫禁城,它处在北京城的中心。
……………………………………… ( )41.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在2011年。
…………… ( )42.故宫博物院有三大殿、后三宫等,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 )43.《故宫博物院》材料一是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来写的。
………… ( )44.《桥》一文中的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梁。
…………………………………………………………………( ) 45.“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 )46.《穷人》一课开头的环境描写可有可无,可以删去,不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
( )47.《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记叙了穷人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
……………………………………………( )48.《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渔夫夫妇的生活是如何的艰辛和贫困。
…… ( )49.由桑娜害怕丈夫不同意收养两个孩子可知,渔夫只顾自己,不为别人着想。
( )50.课文《在柏林》的主题思想是批评两个小姑娘不尊敬神志不清的老妇人,说明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 )51.《在柏林》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德国的一个故事。
…………… ( )52.《在柏林》是一篇短篇小说,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望。
………………………………………………………………………………( ) 53.《在柏林》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事。
…………………………( ) 54.《在柏林》一文通过写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 )55.《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富含深意。
( )56.《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 ) 57.《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为了表现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就举了许多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 )58.《盼》写的是作家铁凝小时候盼望下雪的事。
………………………………… ( )59.《爸爸的计划》只写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 ( )60.习作例文《小站》一文处处围绕小站的“小”来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站的喜爱之情。
……………………………………………………………………………… ( ) 61.课文《小站》末尾一句“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歌颂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 )6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回乡的喜悦之情。
( )63.“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种树老人发出的感叹。
( )64.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米的星球。
……………………………………………( )65.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 ( )66.只有一个地球,意思是说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别无去处。
…… ( )67.地球上的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发生,跟人类毫无关系,但这些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 ) 68.《青山不老》描写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 ) 69.“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句话中的“另一种东西”指老人创造的绿洲以及他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 ) 70.《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三黑”是解放后土地失而复得的新中国农民的代表之一。
…………………………………………………………………………… ( ) (2)《三黑和土地》是苏金伞写的一首现代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