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节能减排压力的逐渐加大,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太阳能光热行业的扶持力度,从全国普遍推行的太阳能“强装令”,到将太阳能列入“家电下乡”目录,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快速发展。
尽管在经历了连续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近两年增速稍有放缓,行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作为“十二五”规划中重点规划的行业,政府寄希望该行业能承担起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重任,势将出台更多的有力政策,加之行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未来势必将有更加健康稳健的发展。
太阳能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4月,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推进中国太阳能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和推动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其推广应用,积极支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2008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开始实施,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法律、法规支持大大加强了国民认知,有力地推动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
2009年,财政部、城乡住房建设部组织实施一省三市、一省四县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对于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鼓励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每个城市补贴5000万元-8000万元,每个示范城市地级市建筑应用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二十个省市区和八十多座城市出台了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和优惠政策,有些省市如山东、北京等对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还直接给予资金补贴。
在有利政策的支撑下,太阳能在推动建筑节能方面作用凸显,仅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家力诺瑞特就在全国推广建设了近2000个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精品工程,推广4000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民用建筑面积。
换句话说,力诺瑞特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全低碳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太阳能住宅的新型城市。
高增长过后出现市场阻碍由于太阳能源的无限普照特性,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被认为是继风能之后,最有前景的新能源产业,并多次被各国政府关注并支持。
也正因为此,就像当年风电热一样,各企业投资蜂拥而上,做眼镜的,干服装的,各行各业一窝蜂地跨入这一领域,希望分享新能源朝阳产业的一杯羹。
由于节能环保、操作便捷等特性,太阳能热水器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10年前,产品便已走俏市场。
自21世纪初期开始,该行业平均保持着3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
而在这10年的黄金增长期,该行业吸引了数千家形形色色的投资者,行业总产值也是连年攀升。
2009年开始,更是受惠于太阳能“家电下乡”这一政策,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更是出现了销量激增,并借此吸纳了大量农村消费者。
然而,2010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步伐已明显放缓,起初被高增长率掩盖下的一系列矛盾和产品过度雷同、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行业弊病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大环境的动荡影响,以及各地市场销售情况的不景气,这一新兴产业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至此,曾经被业内人士及消费者大众一致看好的21世纪最有前景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真的无可复苏了么?“过去的十年,不仅是力诺瑞特走过的十年,更是太阳能热水产品乃至整个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十年,这十年我们走向过高峰,当下,整个行业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而此刻,将是未来十年的起点。
”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曾如此坚定的表示。
未来十年依然向好十年的产业循环,是有据可依的。
首先,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出现的亏损也好、“洗牌”也好,在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都轮番上演过,是市场之手对过度投资的修正,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热闹时的一哄而上,困难时的纷纷倒闭,更多地需要市场去调节、去决定,我们需要尽量平和地看待阶段性的低谷。
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之下,人类要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就必须发展新能源。
而当风电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核电发展又心有余悸时,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发展太阳能是众望所归,困难只是暂时,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脚步不会放缓。
时光拉回到2001年,中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他需要思考下一步做什么,因为此刻的互联网泡沫刚好破了,新经济一下成了海市蜃楼,当时的新经济处境似乎有些类似此时太阳能的尴尬。
而现在,我们都已经听旧了iPod,手机更新到了iPhone4S,电脑晾在一旁换成了iPad。
乔布斯当年的逆境发力使得此时的苹果已明显领先于对手。
而在太阳能领域,力诺瑞特依托力诺集团全球最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以及德方母公司Paradigma 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热技术,通过自身的技术飞跃、产品提升、服务创新始终引领着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而随着其在太阳能中高温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更为行业产业升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首过往,申文明说,“力诺瑞特在太阳能热水器及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上,始终坚持投入,未来仍会继续。
新能源是”十二五“新兴产业战略规划的重头,政策扶持会源源不断地出来,但光靠政策肯定是不行的,太阳能产业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未来,是下一个十年。
”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供暖、制冷,可节省大量电力、煤炭等能源,而且不污染环境,在年日照时间长、空气洁净度高、阳光充足而缺乏其他能源的地区,采用太阳能供暖、制冷,尤为有利。
目前太阳能建筑还存在投资大,回收年限长等问题。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发展和利用的趋势,也是促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手段。
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多项加快推进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政策,组织实施了一批太阳能与建筑应用一体化的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和工程经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相关企业对政策理解不充分,项目设计、施工单位与太阳能生产企业各自为战、配合不够紧密、项目协作能力不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皇明太阳能商业模式发展分析皇明太阳能:环境利润流★突出表现2006年5月5日,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以非官方专家的身份应邀站在了联合国第14次可持续发展大会的讲坛之上,为全球的能源替代寻求解决方案。
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在联合国舞台上代表中国形象的企业家。
全球能源产业第一次静心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皇明模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核心逻辑在保护环境面前,商业总是充当着叛逆者的角色,但“皇明模式”却开拓了一条“商业与环境的和谐之路”,实现了环境与市场、产业之间的共赢。
“皇明模式”中有3个循环是关键。
循环一:企业与市场,体现了“利润流”的反射效应。
企业依靠科普启蒙市场,而市场的快速成长又反哺企业,二者相互促进;循环二:企业与产业,体现了“同频体”的共振效应;循环三:企业与环境,体现了“经营管理方式”的扩散效应。
皇明正在向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供应商的目标迈进。
★模式路径“皇明模式”中的3个循环系统中的产业链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案例调研在联合国第14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黄鸣先生关于《商业化是全球能源替代唯一出路——中国太阳能“工业革命”启示录》的主题发言震撼了与会各国政府的代表和专家。
与会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对太阳能企业实行大量补贴和科技扶持的情况下,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诞生像其他产业一样实力强大的太阳能企业和完善的太阳能产业链。
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相对落后、政府没有多少扶持的环境下,皇明集团不仅能做大做强,还把太阳能做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图1 “皇明模式”中3个循环系统的产业链路径调查数据显示:10年来,皇明太阳能集团累计推广太阳能集热面积约1 000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约标准煤2000多万吨,减少相应污染物排放近2000万吨。
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太阳能利用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制造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在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没引起社会广泛认同的20世纪90年代,皇明面对着相对蒙昧的市场环境,如何对一个潜在的市场进行有效的耕耘和开发,并最终能够分享开拓者应得的“红利”?这正是黄鸣在联合国演讲中提到的“商业化”的关键考量。
循环一——企业与市场:“利润流”的反射效应皇明集团进入太阳能领域时,整个产业内无参照、外无引进,工业体系的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是在荒漠上盖房子。
首要问题就是市场在哪里?当时公众对太阳能几乎是零认知。
其商业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启蒙:培育市场,培育客户。
面对着蒙昧的市场,黄鸣扮演了“太阳能教主”的角色。
皇明集团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太阳能知识,原始投入几乎全部用于太阳能科普。
采取集中人财物力打歼灭战与阵地战、逐个市场突破的办法,一个一个城市去攻占,一个一个区域市场去开拓。
为了普及太阳能的相关知识,黄鸣启动了“全国太阳能科普车队万里行活动”,带着自己编辑的《太阳能科普报》,逐个城市“传道”。
济南、南京、无锡、上海、福州、厦门……皇明的“路演”热浪很快席卷了半个中国。
至今,皇明的科普宣传队行程已经达8000多万公里,发放了9 000多万份《太阳能科普报》,建立了10000多个营销网点,为太阳能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市场启蒙运动。
因为消费者是通过皇明的《太阳能科普报》认识了太阳能,所以很多人成了皇明潜在而忠实的客户,皇明也成了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太阳能品牌。
市场依靠科普越做越大,太阳能的产品越卖越多,企业赚取的利润也越来越丰厚。
由此激发企业拿出从市场获利的相当一部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支持相关公益活动、提升科普公关层次,主动去承担更多市场启蒙的社会责任。
但这些都不是纯粹的捐赠和公益行为,仍然是以企业和产业的商业利益为最终目的。
此举既促进了整个太阳能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使企业品牌的地位更加巩固,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皇明集团的环保百万人大签名、博物科技馆建设、推动立法、领孤工程等,不仅改善了产业形象,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企业持续的赢利能力,是“皇明模式”的首要因素。
对于循环一,可以看作是“皇明模式”的产业开拓阶段。
特征: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产业的公众认知度低,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特征不了解,缺乏购买欲望。
商业模式的应对:集中企业有限资源,选择容易启动的细分市场集中突破,采取科普教育、产业启蒙、体验营销等手段教育和启动市场,尽快形成企业和市场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循环二——企业与产业:“同频体”的共振效应开拓者只有两个命运:要么是“先驱”,要么成“先烈”。
幸运的是皇明成了行业的先驱者。
不过,一旦产业趋向成熟,必然会引来大量追随者,并迅速改变产业环境,甚至颠覆产业秩序。
作为产业的启蒙者,如何在保持领先与维护产业秩序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开拓者的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