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展开英语阅读教学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潘臻如何利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展开英语阅读教学摘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师应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英语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为达到此目的,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选用了《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作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辅助材料。
以下,我将从使用英文报刊作为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因以及在课堂上如何使用报刊辅助教学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是如何利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来展开英语阅读教学的。
关键字:英文报刊辅助阅读教学阅读准则(速度题材参与感受)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阅读理解不仅是一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检测手段,而且还是学生学好英语、获得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就迫使教师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英语泛读能力方面。
英语泛读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不断地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大意等练习来确保学生对于长篇幅英语文章的正确理解。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需要找到更多地道的英语阅读材料来满足练习要求。
然而这些材料往往不是很难获得就是过于昂贵,学生难于承受。
另一方面,学生们仅仅习惯于阅读课本内的文章以及应对选择题型,对课外阅读也没有太多兴趣。
种种这些问题导致了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的低能低效。
基于以上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我感觉选用英文报刊来作为辅助阅读教学资料是很有成效的。
一.为何选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来辅助阅读教学新闻材料的文体虽然独特,却是一种非常容易接受的阅读文章。
大多数新闻材料都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多会在标题里给出文章要点,还会配有相关图片资料;而新闻的主体内容则会更详细地描述故事细节、情况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的各种评论和观点。
有时新闻编辑还会加入与新闻相关的背景知识,便于读者理解,也增强了趣味性。
然而由于新闻文体毕竟不同于其他常见英文阅读材料,学生因为平时接触英文报刊少,在阅读时会不很适应,往往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历年各省市高考英语阅读题中却偏爱选用一到两篇摘选自英文报刊的文章,这就有必要在平时教学中着重这方面的阅读训练,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在众多英文报刊中,《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的词汇量相对适中、较其他中学英文报刊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这些都非常符合其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辅助材料的特征。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丰富的内容不仅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的宝库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
这些新闻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更新快,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教师从中可以方便地获取最新的地道的英语语言;而学生们读起这些不断更新的适时的文章也比阅读一成不变的课文有热情得多。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课堂上还可以随时对相关新闻进行讨论活动,这样学生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能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外,在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交换彼此意见的过程中,更能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
二.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英语课时较紧张,如何利用有限课时开展课外阅读是摆在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合理安排和整合教材,每周总是固定利用一节课来辅导学生课堂上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
然而这就面临一个实际的问题即 -- 要用短短一节课时间完成每期报纸上所有版面文章的阅读是不可能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把读报分成课上和课下两部分来进行。
课上部分多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高考题材或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便于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课上英文报纸阅读并不是一味放任学生自由阅读,否则就会失去意义,为此我总结归纳出了一套适合课上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的阅读准则:1. 突出速读:抓主旨;抓理解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指定文章阅读,是高中英语阅读训练的一个必要环节。
但学生如何去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却是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实现的。
一般我采取提问、讨论、复述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完成报纸文章的阅读:提问可以分读前和读后两种。
读前就是在阅读前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寻找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全篇文章奠定好的基础;读后问题则可以有效掌握学生对文章主旨、细节等的理解程度,便于指导、提高。
讨论时事话题是报刊阅读文章的优势。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植根于《中国日报》社,有全国最大的国内英文报纸发行部门海量和及时的信息资源。
因而每一期报纸都有最新的国内、国际热点新闻,都会找到高中生感兴趣的话题:从体育到娱乐,从政治到文化……“就事论事”性的即兴英文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更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新课标精神。
复述文章则是一种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理解的最好方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转述或复述事件,有利于他们的组织语言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各种题材新闻都要读某些学生拿到新的一期报纸时,往往直奔自己喜欢的版面,过后对其他文章视而不见。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给他们10分钟左右,先让他们看完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然后再开始阅读我要求的但他们也许并不感兴趣的文章。
鼓励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文章,目的是适应高考要求。
现阶段高中英语的教学任务还主要是为高考服务。
高考选材虽然偏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但并不一定会选择所有人都喜爱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有统一要求去引导学生了。
我一般采取以下方式督促他们:●鼓励他们不要放弃不感兴趣的话题,把那些文章当作词汇积累的一部分去读、去理解。
●充分利用作者提供的资料引导不感兴趣的学生去接触、接纳新领域:让他们多注意图片资料以及图片下的注解文字。
一般新闻前编辑都会给些介绍性的文字或相关背景资料。
●借助感兴趣的同学上前示范、讲解甚至邀请不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分组讨论。
提高他们对某类题材的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通过这些方法,当学生在读报刊的时候慢慢不再有意避讳某类文章,并且愿意接触接纳它们的时候,词汇量就已经扩大了,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报刊互动活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不同于一般商业英文报刊,它是面向高中学生的。
里面设置了许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版面或栏目。
比如Campus Trends(校园热点)就是一个选登学生英语文章的版面。
里面选登的都是来自全国乃至国外同龄人的文章,同时文章里还配发小作者的生活照片,让学生们看着既亲切又羡慕。
还有个栏目叫 Debate(时事大擂台),每期都给出时事讨论话题,有各地学校师生参与讨论,下一期报纸会刊出精彩的观点等等。
象这样的版面和栏目都是我鼓励学生投稿的地方。
由不屑到羞涩,由羞涩到踊跃,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每学期都会有10多位同学通过投稿方式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观点,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4.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不是学业负担的加重。
阅读,尤其是英语阅读应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轻松的氛围,学生在阅读时不应该感到来自教师的压力。
因此我基本上把这节报刊阅读课设计成泛读课、讨论课或鉴赏课;“多引导,多启发,多讨论,多活动;少考察,少讲解,少批评”成了我上好这节英语报刊阅读课的基本准则。
甚至有时候我可以放着舒缓的音乐与他们一起阅读,陶醉其间,尽享阅读的乐趣:学生各自有感兴趣的话题去读,有不理解的地方会问,会交流,有分歧会坚持、会辩论。
阅读的氛围有了,英语阅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教师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也就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使用了。
三。
结论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英语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 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是我结合自己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而为学生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它对我的实际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了明显的辅助作用;不仅仅是学生从中受益,我也在使用中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可谓收获颇丰。
主要参考书目:Hill, Clifford (1998). English in China: educating for a global futu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Ho Mei Lin, Caroline (1997). The Internet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Unpublished manuscript*.Larsen-Freeman, Diane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tern, H.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urchetti, David (1998). The electronic classroom in China. Fudan Youth, 1 December 1998.Li Xin, 5 May 1999. Fudan University Internet resources in teaching extensiv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