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_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D_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湖南省湘东七校2019年下期高三语文联考试题(2019 年 12 月 7 日)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鸟窝刘黎莹十几年前,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扑扑棱棱一头扎进了我的耳朵。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栖息在我的脑海。

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听: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

婚后,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

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

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

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

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具箱。

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

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

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

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枫说:“是啊。

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

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

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

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

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

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

枫只好听从妻子的话,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一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晚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木头工具箱给砸了。

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工具箱的缝隙中,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

虽然琛的话有些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

一眨眼,10 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10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

莫非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

枫这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着那枚丢失了 10 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子……上树上掏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两只戒指一模一样!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到了鸟窝里!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

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我表妹就在他买戒指的那家金店上班。

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

表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

琛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买。

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就和他分手了……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5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

枫不想让好同学在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

枫用力握住琛的手。

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所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才确认朋友不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是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晶重新发现戒指,第三次是枫听到全部真相,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的消失与戒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8.小说结尾写道“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 分)9.短篇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

请指出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13 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