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 机构。每一个皇帝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 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 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2.地下部分(1)墓Fra bibliotek结构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 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 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 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覆斗方上——秦始皇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从唐代开始。“因山 为陵”不仅能利用人工所难造成的山岳雄伟气势,以体 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挖和水土流 失现象。自唐太宗李世民改为这种形制后,唐代十八陵 都照样采用。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最为 典型。
因山为陵——唐乾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 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 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 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 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 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
第四节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的结构
陵墓建筑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地面部分包 括封土和陵园建筑;地下部分包括墓 室结构和随葬品 。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1.地面部分 (1)封土
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合称为坟墓。 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不封不树”。 春秋晚期:“封土为坟。其形制主要有3种类型:“覆 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帝王墓穴被称之为地宫、玄宫、幽宫,因其结构 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之为地 下宫殿。最著名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汉画像石图
定陵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2)随葬品
古人认为坟墓是灵魂的归宿,所以盛行“厚葬”制 度。历代统治阶级把大量搜刮来的财富埋进坟墓之中, 这些埋藏物品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都是当时盛行的东 西,如衣冠服饰、丝麻织品、铜器、玉器、陶瓷、金银 器等,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 艺术风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可以说它们是我国一笔不 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殉葬品 最丰富、最贵重。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宝城宝顶:其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称为 宝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 为宝顶。宝城之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 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这种形制明清时采用最多,如明十三陵、清东西陵均采用这 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木椁墓:“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 套棺,是用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 个方体形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套箱内分 成数格,正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 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大型木椁墓室是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帝王陵墓的特点。
周朝规定:天子之椁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 大夫一重,士不重。
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棺 椁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即陵寝椁室四周用黄芯柏 木(黄肠)垒叠互嵌,木 头向内,紧密围筑(题 凑),与同侧椁室壁板呈 垂直状,合成外椁壁形成 木构地宫。这种墓葬能够 较长时间保留尸身,以为 不朽。这种葬制最迟出现 在春秋,到西汉时这种葬 制更趋于完善。如江苏扬 州天山汉墓和北京丰台区 发现的西汉燕王墓。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黄肠题凑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砖石墓: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 西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 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或“画像砖”。 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发券 或砌筑的墓,一直在不断发展,逐渐达到完善地步。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等,是通向祭祀区和 墓区的导引大道,是地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侧 设置有石人、石兽等石雕,又称“石像生”,是地位 和侍丛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汉霍去病墓,唐乾陵形成 定制,明清时期,帝王陵神道发展达到高峰,神道加 长。陵墓前石刻是陵墓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 高的艺术及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
夯土筑就上小下大顶平的方锥体,又叫覆斗形,方 指其形,上指其位,方形为贵,代表主大地四方的帝王 威严。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代一直沿用 到隋代。之后又被宋朝选用,不过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 得多。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大多取“方上”形式,其中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为“方上”形式最大的一座陵墓, 望之好象一座不小的山。据说秦始皇陵是始皇亲自参加 设计的,含有永远独霸四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