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一基础知识辨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一基础知识辨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一:基础辨识能力
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常见考点】
基础辨识能力指的是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各文体基础知识的识别能力。

具体来说,指能辨识各种文体,能判别各文体的组成要素,能分辨各文体中的表达方式,能指出各文体的结构或顺序,能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等等。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基础辨识能力”的考点主要有:
1.指出记叙文中记叙的人称、顺序、线索和要素等。

2.辨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3.判别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等。

5.识别特殊体裁(如新闻)的结构。

6.辨别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7.判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答题点拨】
解答基础辨识题首先要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然后在阅读训练中掌握答题的技巧。

比如,辨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就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1.看说明的内容。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形态、结构,多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用时间顺序;其他则多用逻辑顺序。

2.看说明的对象。

说明某事物多用时间、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则多用逻辑顺序。

3.看标志词、过渡词。

如果文段有表时间、空间的词语,则多为时间、空间顺序;如果文段有“为什么、首先、所以”等推理性的词语,则多为逻辑顺序。

辨识议论文的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的关键,答题时先要看文题,以得到启发和指引;再看文段,确定提出观点的段落;最后抓住概括性的句子即可。

小说的阅读重点是对主要人物的辨识,判断的依据不应该是描写人物的笔墨有多少,而应该看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意图靠谁来表达。

【单项训练】
(一)海底“黑烟囱”
①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在东太平洋海底熔岩上,发现的350摄氏度的含矿热液以每秒几米的速度喷出。

矿液刚喷出时为澄清溶液,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形成
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柱体”,附近有大规模的硫化物堆积丘体。

人们把这些海底硫化物形成的直立柱体及圆丘称为“黑烟囱”。

②“黑烟囱”通道直径多为数厘米到两米,高度从数厘米到数十米不等。

最高的“黑烟囱”出现于东太平洋,达50米。

“烟囱”上部常形成树枝状,多个“烟囱”聚集的形态也很常见。

大的“黑烟囱”,及其堆积物有点像教堂或庙宇建筑的复杂尖顶,大规模的堆积物的体积可达一般体育馆大小,重量达百万吨以上。

③海底怎么会有“黑烟囱”呢?那是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或海底裂谷地壳的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

海水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

高温的矿液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形成多金属矿产。

1.请说出本文说明的对象。

2.请指出本文说明的顺序。

3.第①段为了更好地介绍说明的内容,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具体指出来。

4.第②段画线句子描绘生动形象,试辨识其修辞手法。

5.为了更清楚更准确地说明事物,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学问与智慧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寥廓天空。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

亦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殊,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很大。

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河。

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

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

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

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你是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④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为。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增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从整体上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仔细品读第②段,试辨别其论据的特点。

3.判别第③段主要有哪些论证方法。

4.第③段论证的语言精美,请指出其句子表达的特点及作用。

5.具体说说全文的结构,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综合阅读】
(三)纽扣
路边有个无人售货亭。

杉田把自家种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

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

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

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

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

放在明亮处,纽和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

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

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

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

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

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

“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

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

这样高级的扣子。

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大走路的姿态。

1.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说写得含蓄委婉,有明线、暗线贯穿全文,请简要归纳出来。

3.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的内容和作用。

4.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对老太太描写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你认为文章以“纽扣”为题好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四)心茧
①围墙外的打桩声终于停了下来.此时天色已晚,民工初开始吃晚饭。

父亲站在阳台上抽着烟,注视着那些正在狼吞虎咽的民工们。

②虎子过来!爷爷问你一个问题。

”父亲把9岁的儿子叫了出去。

“你看他们吃的是什么?”父亲明知故问。

③“胡萝卜和白菜!”儿子一眼就看清楚了。

④“他们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所以现在只能做苦力吃白菜。

而那些能住上他们盖的房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
⑤此时我正在看德国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个小故事:孩个粗鲁地骂走了一个上门乞讨的流浪汉,结果父亲认为这是件很严重的事,因为他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同情心。

于是他俩批评了孩子,让他向被侮辱了流浪汉道歉。

德国人教育孩子要崇拜强者同情弱者;竞争意识与同情心并不矛盾。

⑥我张了张口,可是终于忍住没说升么;因为父亲肯定会说我们是中国,怎么能老跟外国学。

⑦晚上,儿子入迷地看”着一本童话书。

⑧“妈妈,人做了坏事是不是会被大灰狼叼走?儿子忽然问。

⑨“胡说,哪里有什么大灰狼!都是你爸爸尽给你买些小人书,使你这么大了还这么天真,在外面要受欺负的。

”妻转而愤愤指示我,以后这种书不要买了。


⑩难道我的教育思想真的出了问题?父亲和妻子对小一辈的教育为何如此现实世故?儿子幼小的心中会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为什么父亲与妻子都这样怕孩子长大后会有一颗善良的心。

难道为了儿子的前途就应该让他的心慢慢长上老茧吗?也许长了心茧的他走上社会后确实能暂时多占点便宜少吃些亏,可我还是宁愿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我还是会给他买童话书,告诉他围墙外面民工也有快乐的每一天……
l.请结合全文解释“心茧”的含义。

2.用“||”把文章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3.请指出第⑤段的表达方式,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

5.仔细品读“父亲”和“妻子“的话,比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我”的教育观念有什么不同;6.你的心长了老茧吗?谈谈你对“心茧”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