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物候
诵读欣赏 欲 月
将 轻 骑 逐 , 大 雪 满 弓 刀 。 黑 雁 飞 高 , 单 于 夜 遁 逃 。
塞 下 曲
卢 纶
【 】 。 【大意】 月黑 大意】 夜 , 敌 趁 。月 月黑风高的夜晚, 月黑风高的夜晚, 黑 , 雁飞 , 大雁 高飞, 高飞, 敌 。将军 大雁被惊得高高飞 雁飞, 雁飞, ,敌军趁着夜色 夜 逃 起 的 , 敌 被 , 偷偷的溃逃。 偷偷的溃逃。将军 , 夜 。将军 , 夜 敌 , 。 飞 的大 ,
探究交流
4、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你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几月的景象? 〉》写的是几月的景象 的根据是什么? 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根据物候特点,桃花始开,江水变暖,蒌蒿遍地,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芦苇发芽,应该是早春二三月的景色。
拓展延伸
你还能说出一些诗歌中通过物候反映 时令的诗句吗? 时令的诗句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 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 环变化;第二, 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 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 根据物候特点,北方大雪纷飞时,不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飞。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从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 华罗庚的质疑精神告诉我们:学习前人的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 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当然,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探究交流
2、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 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应作“黄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黄河”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 黄河远上白云间” 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维的“绝域阳关道, 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的“绝域阳关道,胡沙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 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作证,说说你自己的 看法? 看法?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 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 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 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菲尽,而此处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 桃花始盛开?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鸟
啼
欧阳修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 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 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 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诵读欣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 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 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 赏析】 开元中后期, “一片孤城万仞山” 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唐玄宗荒淫纵乐, 【 赏析 】 开元中后期 , 唐玄宗荒淫纵乐 , 不务边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 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 防 , 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 诗人在进入凉州 ,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 大意】 黄河的滚滚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峻岭之间露出了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别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 听到哀怨的笛声后, 写下了这首诗, 听到哀怨的笛声后 , 写下了这首诗 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表达对远戍 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衰草,春风从来也吹不到这儿。 士卒的同情。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 士卒的同情 。 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怀乡 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 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 的怨情, 但写得悲壮苍凉, 没有颓废的情调。 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颓废的情调 。 即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 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 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何须怨”三 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的
, 大 的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意
。
诵读欣赏 蒌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 苏 轼 惠 崇 《春 江 晚 景 》 (其 一 )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大意】 这是一首题画诗 。 前三句写了 【大意】 六种景物,第一句写地面景, 六种景物 , 第一句写地面景 , 竹林之外, 竹林之外 , 第二句写江上景, 有三两 第二句写江上景 , 第三句写岸 支桃花争相开放, 支桃花争相开放 , 边景。 边景 。 这些景物都应当是画中 所有的。 所有的 。 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 春江之上, 春江之上 , 最先感 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 知了江水回暖的消 之 “ 暖 ” 、 要用思维才能想出 息 。 蒌蒿已经长满 的鸭之“ 的鸭之 “ 知 ” 、 要靠经验和判 了岸边, 了岸边 , 芦芽还很 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 “ 欲上 ” 。 短 , 这正是河豚快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而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 正在于 要上市的季节啊。 要上市的季节啊。 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 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 ,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 , 情趣盎然。 情趣盎然。
2、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写的目的是什么?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而祁连 五月是最热的夏至、小暑, 山尚且如此寒冷 天气如此恶劣, 寒冷, 山尚且如此寒冷,天气如此恶劣,其他 季节可想而知。 季节可想而知。 人间四月芳菲尽,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白居易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 括生活,表现主题。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 ,以 诗歌大意: 到了五月 》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柳而只能闻《折杨柳,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关的酷寒 只有天寒地冻。 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 花 “随金鼓”和“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 随金鼓” 抱玉鞍” 以,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诗却 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 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 仍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晚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 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结尾两句“愿将腰下 的后四句刻画人物, 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 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 上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我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 直为斩楼兰” 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剑,直为斩楼兰,消灭敌人。 将士的英勇、警惕。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 将士的英勇、警惕消灭敌人。 子介那样为国除害, 。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 子介那样为国除害”,从结构上看,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 环境的描写, 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 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3、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春风不度”吗? 玉门关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 春风不度” 在我国今天的什么地方
在今天的甘肃。 在今天的甘肃。
A: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凉州词》是一首诗,一篇文学作 玉 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 地理学角度分析 角度分析, B我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更合理。更合理。从地理学角度分析, :我认为“黄沙远上白云间”更合理。 是一首诗, 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 品。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话,就显得太过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何谈“远上白云 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根本看不到“黄河” 何谈“ 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 间”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 的角度看, 黄沙”直上“白云间” 间”?从物候学的角度看 迤俪飞上云端,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但文学是可以 迤俪飞上云端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当是当地 ,多么富有美感!尽管玉门关离黄河流域甚远, 实景,是事实。另外, 黄沙远上白云间” 实景,是事实。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 发挥想象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