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护理学量本概念知识脉络图第一节人现代护理学的理论框架是由四个基本概念组成:人、健康、环境、护理。

护理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对人的认识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基础,它影响着整个护理概念的发展,并决定了护理工作的任务和性质。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生物角度看,人是一个由各种器官、系统组成的生物有机体,具有生物意义的完整功能。

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意识、有情感,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因此,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组成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的障碍或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乃至整体。

例如,身体的不适会影响情绪和工作;而人际关系的紧张也会通过心理因素引起身体的疾病。

所以护理的对象不应该是“疾病”而是整体的人。

在护理实践中,不仅要满足患者生理的需要,还应注意满足其心理、社会的需要。

(二)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总是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如,人需要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作为开放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健康状态。

在护理学中强调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不仅要关心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协调平衡,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中其他人、家庭、社区等对机体的影响。

护理工作者有责任为护理对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和维护其健康。

二、人的基本需要(一)护理对人的基本需要的作用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机体的失衡,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护理是一个帮助人,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的功能就是帮助护理对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维持或恢复身心健康,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具体内容见“第三章第三节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成长与发展的定义成长是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常用的人体可测量指标有体重、身高、骨密度和牙齿结构的变化。

发展是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是个体随年龄增长及与环境问的互动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过程。

发展是学习的结果和成熟的象征。

发展表现为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往往不易被测量。

(二)成长与发展的内容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精神、社会、道德六方面的内容,这六方面内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具体内容如下:1.生理方面,主要指体格的生长和各系统功能的增强和成熟。

2.认知方面,指智力的增强,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增强。

3.情感方面,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在这种体验的丰富性、稳定性和深刻性方面的变化。

4.精神方面,是指人对生命的意义,生存价值的认识。

5.社会方面,指个体与他人、群体间相互作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道德方面,指人的是非观念等道德信念的形成,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成长与发展的规律1.规律性和顺序性人的成长与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按一定顺序进行的,而且这顺序是不可逾越和不可逆的。

例如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心理社会发展也按一定顺序进行。

2.连续性和阶段性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成长与发展是持续不断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下一个阶段的顺利发展必须依赖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体格生长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是婴儿期生长非常迅速,幼儿期稳步成长,青春期进入第二个快速生长期,成年后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老年期各系统出现衰退和老化。

心理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有特殊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及特定的心理社会问题和冲突需要解决,如果这些需求和问题能较好地给予满足和解决,个体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否则,将会导致以后发展的困难、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不良。

3.不平衡性人体各个系统的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发展速度具有非等速的特征。

心理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性,例如语言发展以3~5岁最快。

4.个体差异性人的生长发展有一定的发展顺序,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但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通过各个发展阶段时,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度。

例如,即使在同一年龄组的健康儿童,其发展也有差异,有的语言发展较快,有的运动能力强,而且其身高、体重等生理测量值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5.敏感时期性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较敏感的时期,一般认为生长发展较快的阶段是人较敏感的时期。

例如,胚胎前3个月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受到病毒、药物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婴儿时期,婴儿与父母依恋情感的建立对婴儿一生的心理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这一时期婴儿得不到亲情的爱抚,那么将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青春期,体格生长迅速,生殖系统发育加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人格成熟的另一个敏感时期。

(四)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的影响决定了身心发展的现实性,正如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提供水分和阳光,才能发芽、生根和开花。

环境包括许多因素,在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它为个体提供温饱、安全、爱和归属等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性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学校是发展的另一重要环境,是提供正规教育和礼会化的场所,学校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体格锻炼、艺术熏陶和集体活动使个体获得将来立足社会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生长发展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基因决定了整个发展过程中性别、头发的颜色、肤色等体格特征。

同时在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等因素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四、人的自我概念人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包括个体对自己躯体、需要、角色和能力的感知。

个体对自我的感觉成为自尊,对自己躯体的感知称为体像。

自我概念影响着个体认识和处理各种情况的态度和方法。

人都有自我保健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有责任,都希望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一个追求健康的人会主动寻求有关的健康知识,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者应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健康教育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尊重患者追求健康的权利,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充分讨论护理计划,调动自我护理的积极性,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第二节健康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状态和质量的一种反映,是护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护理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健康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的基础与标志。

护理人员承担着维护人类健康和提供保健服务的责任。

因此,正确认识健康,对于发展护理理论,丰富护理实践内容,扩展护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健康的概念健康是护理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个体价值观等的影响下,使人们对健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有人认为没有不舒适就是健康;也有人提出健康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功能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概念是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健康定义。

二、健康的模式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健康,因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健康的模式。

(一)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认为健康是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持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文化等诸方面动态平衡的过程。

疾病则是人的某方面功能较之健康状况处于一种偏移的状态。

健康与疾病是个线型连续统一体,最佳的健康状态和死亡是两个极端。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可以用有两个表示方向箭头的一条横坐标表示,坐标的一端代表最佳健康状态,另一端代表濒死状态或死亡,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可以在这条横坐标上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点(图2-1)。

健康一疾病连续体模式说明:①健康是动态的、连续变化的过程。

健康和疾病两者可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每个人都处于健康-疾病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位置,并且这个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

评估健康时只能使用相对性词语。

护理的目标是促进个体向最佳健康方向转变。

②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失衡都会影响整体的健康。

③个人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每个人对健康有不同的看法,护理应促进个体尽可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健康水平。

④护理工作范围包括生命全过程,即从维护最佳健康状态到帮助人平静有尊严的死亡。

(二)健康信念模式社会心理学家贝克从社会心理角度去认识健康和健康行为,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了信念是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对健康、疾病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总体健康。

健康信念模式由个人感知、修正因素、行为可能性三部分组成。

1.个人感知个人感知是指对特定疾病易感性、严重性和威胁性的认识。

对疾病易感性的感知反映个体对是否可能受到某种特定疾病侵袭的自我感觉或主观判断。

对疾病严重性的感知取决于个体对疾病后果的认识程度。

而个体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共同决定了个体对疾病威胁性的感知。

2.修正因素修正冈素是指影响和修正个体对疾病感知的因素。

其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民族等)、社会心理变量(如社会阶层等)、结构变量(如个体所具有的疾病和健康知识以及此前对疾病的了解等)、健康行为产生的诱发因素(疾病的宣传、医生的警示、家人的劝告等)。

3.行为可能性个体是否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取决于感知到行为的益处是否大于行为的障碍。

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是指对某种推荐的预防健康问题行为有效性的认可。

对健康行为障碍的感知是指对采取某种推荐行为的潜在负面影响的认识。

如果个体认识到行为的益处大于行为的障碍,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三)健康促进模式美国护理学者潘德在健康与安适的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促进模式。

该模式是对健康信念模式的补充,解释了除预防特定疾病的健康行为以外的其他健康行为。

健康促进模式与健康信念模式的结构相似,也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一知觉因素、修正因素、健康促进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因素。

1.认知一知觉因素认知一知觉因素是人们是否采取和维持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内部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