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商用时期,由于青铜比校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
3.【答案】C【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
4.【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A、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放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面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 项错误。
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
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耋英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官员腐败导致的,故D项正确。
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错误。
8.【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
故B选项错误,C项“共识”说法绝对,错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
图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京津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京津地区有浓厚的政治、文化底蕴。
而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在南京。
京津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近代经济相对发达,这些经济政治条件有利于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
均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旨。
故B、C、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斗争。
实行敌后抗战。
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属于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
11.【答案】D【解析】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为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表明此时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英国的国际地位当时是下降的。
故A 项错误;材料没体现日本的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12.【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项和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13.【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应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改革是1992年之后推出的措施,故A项错误,1981年世界贸易组织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差额抽签选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选举制度,体现不出对贵族利益维护,故A 项错误。
权力运行机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与梭伦改革的内容不符,排除。
15.【答案】A【解析】牛顿力学体系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故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经典力学属于近代物理学,放B项错误5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故C项错误。
阐明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相对论,故D项错误。
16.【答案】C【解析】“反对派…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英国保守派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
国王此时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上院在议会中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是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D项错误。
17.【答案】C【解析】由材料“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与材料信息“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不符。
18.【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可知,1990-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和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中低收人国家服务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大产业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19.【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故B项正确。
逻辑混乱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故A项错误。
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很难实现,故C项错误,全球化的经济意义并非刻意彰显,而是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20.【答案】B【解析】漫画中房子明显呈现扭曲状态,与现代主义美术“画面扭曲变形”的特点相符,《梅尔尼卡》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故B项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印象主义;D属于浪漫主义。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21.【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
第二小间,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作答。
22.【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背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等回答即可;第二个小问,结合材料中“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沦为列强的奴属”等信息回答。
第(2)问,首先,结合材料信息“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确定小论文主题;然后,根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所拟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23.【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
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2)问,由材料“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24.【选做题】A.【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从孝文帝迁都、变革社会风俗、改革官制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胡乐、胡舞”等体现了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第(2)问,由“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民族融合的方式多样;由“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此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第(3)问,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
B.【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