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与基本证据标准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与基本证据标准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与基本证据标准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与基本证据标准第一部分: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与认定一、相关法律规定及各个时期的司法解释1.《刑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归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各相关部门在各个时期的司法解释⑴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4月29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9号司法解释,针对该罪规定的三种挪用情形又作了更具有操作性的阐述,并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解释为:a,挪用者本人使用;b,给其他自然人使用;c,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

⑵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其中对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⑶2001年10月17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29号又规定如下:“......,现就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自然人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等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谋取个人利益,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第三条 ......。

”⑷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又作了修正性的权威解释,内容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一)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二)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从以上法律规定及各个时期的司法解释就能看出该罪的构成及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也同时反映了立法、司法部门对该罪由浅到深、不断完善的辩证认识过程。

二、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一)主体要件构成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与贪污罪的构成主体仅有少许差异。

主体身份具有特定性和公务性。

具体包括: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②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③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其他性质的单位或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④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特别注意:对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国有资金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不以本罪论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2月16日公告发布的法释[2000]5号司法解释,此种情况,应以刑法第272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即按挪用资金罪处罚。

该罪与贪污罪的主体差异就此一点。

(二)主观要件1,本罪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挪用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作他用。

其与贪污罪、侵占罪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打算将来某一天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侵占罪、贪污罪的行为人却自始至终想占有公款。

本罪的犯罪动机可能是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享受,或家庭生活确实困难而将公款用于家庭支出性消费;有的是为了投资项目获取个人利益;更有甚者可能是为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如赌博、走私、放高利贷等等。

但是动机怎样并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本罪的主观特征大致如下:a,公款具有非法性,即行为人违背公款的管理规定和使用规定等规章制度,未经批准或许可,擅自挪用公款。

b,本意只是暂时借用,将来一定时间要归还,无占有故意。

c,公款的使用目的符合法定的三种情形,即:①归个人消费使用或其他开支;②从事非法活动;③进行营利活动。

2,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有合谋挪用公款的主观故意。

(三)客体要件本罪实际上侵犯了两个客体,一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一是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但主要是侵犯了前者。

从表面上看,挪用公款罪侵犯的是公款的使用权,而事实上,挪用人实施挪用行为后,必然是先占有,后使用,甚至利用此笔资金获取收益。

我们知道所有权有四项权能,或者说四项权能构成了所有权,这四项权能分别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挪用公款罪显然侵犯了其中三项权能。

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当然侵犯了所有权。

同时,挪用公款的行为必然侵害了公款管理制度和公款使用制度,也当然就侵犯了国家财经制度。

本罪所说的公款,是指国家所有、集体组织所有的货币资金及由国家或其他有关单位(银行、证券部门等)管理、调配、使用、存储等过程中的货币。

(四)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实施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本罪所说的挪用包括三个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②挪用公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③挪用的公款是归个人使用(“归个人使用”的定义具体见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的司法解释)。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根据公款使用情况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非法活动型,指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

如赌博、放高利贷、走私等。

这种情形不要求挪用公款的数额要达到较大,也不要求挪用时间持续多长。

法释[1998]9号司法解释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以5千元至1万元为量刑起点。

⑵较大、盈利型。

是指挪用较大数额公款,进行营利活动。

此种情形对挪用的公款数额有要求。

法释[1998]9号司法解释规定,以挪用公款1万元至三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

⑶较大、超期型。

是指用于前述两种情形之外的用途。

比如挪用公款用于日常消费、购买房屋等大宗商品、支付合法债务等等。

这种情形要求挪用数额不仅要较大,还要超过三个月未还。

较大的起点也是1万元至3万元。

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达到巨大,则要加重处罚。

数额巨大的起点为15万元至20万元。

当挪用人与具体使用人不一致时,如不知道使用人的使用方向,应将其归为“较大、超期型”;如明知使用人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则应分别归入“较大、盈利型”和“非法活动型”。

三、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一)罪与非罪的界限正确把握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是认定该罪的关键。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挪用公款行为都必然构成犯罪。

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四大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要麽购成其他犯罪,要麽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一定要认真甄别。

在认定某一挪用公款行为是否已经构成挪用用公款罪,最少要查明以下几点:1.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否符合“三性”。

即:“非法活动型”、“较大、盈利型”、“较大、超期型”。

2.挪用的款项性质是否属于“公款”。

3.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如何实施的,是否利用了工作便利。

4.挪用公款的具体情形是否符合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的司法解释所规定的三种情形;5.行为人是否具有本罪所规定的主体资格。

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情形有:⑴挪用公款与借贷公款我们辩护过这样一个案子:某县某局局长通过局务会议研究决定,将本局管理的10万元资金借贷给局属企业作为周转资金,双方签署了借款合同,办理了有关转帐手续,财务手续符合规定。

后因该企业经营不善无力归还借款,10万元本息无法收回。

本案某局长的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呢?我们的观点是某局长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原因如下:①某局长的行为不符合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解释的三种情形之一;②行为主体不是某局长个人,而是集体意见;③此宗借贷行为是否违反我国有关金融法规暂且不论,但我国刑法中并未对借贷公款定罪;④整个借贷行为过程具有合法形式:集体会议研究,以某局的名义与借款企业签订了合同,履行了合法的财务手续,某局长并未从中谋取个人利益;⑤贷款的目的是扶持局属企业,让公款生息增值,具有公利性。

借贷公款的目的,行为人往往是出于为公谋利,是想为单位创收,行为特征表现为经集体决定或合法批准。

而挪用公款的目的是行为人图谋私利,行为特征表现为未经合法批准、擅自决定或者规避法律,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本案中某局长的行为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犯罪构成,因而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与此行为最相近的罪名是玩忽职守罪,但玩忽职守罪法定的立案标准为30万元,故某局长的行为尚未达到刑法应追究的程度。

⑵挪用公款与公款私存公款私存一度时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公款私存是指将公款以私人名义存入银行。

其行为本身是违反财经纪律的,并与挪用公款罪有交叉重叠的可能。

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别对待;①未经批准个人擅自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私存,并图谋侵占利息的,应以“较大、盈利型”性去考察。

若符合法定数额,则构成挪用公款罪;②虽未经批准,个人擅自将公款私存,但主观上没有图谋侵占利息的,不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⑶承包经营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这一类问题比较复杂,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在考察该类案件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①行为人是否具有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承包经营中,因企业财产的公有性质并未改变,承包人可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对名为集体所有实为个人所有的企业,其经营人员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②挪用的款项属于公有。

如果是以上两种情况,承包人的挪用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其他情形的,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二)此罪于他罪的区别1.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主要区别如下:①犯罪主体不同。

两罪的犯罪主体身份上有明显差异,前者需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或其他拟定身份,而后者是指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②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国家或集体的财经管理制度和资金所有权;后者侵犯的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所有权。

2.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挪用公款最终不能归还的情形与贪污罪的外在表现形式基本相同,有时不易区分,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主观方面的不同。

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察分析:①主观犯意方面,如果行为人实施挪用行为时只想暂时挪用,没有永久占有的故意,即使最终无法归还,也只能按挪用公款罪处理。

有时候行为人开始是想暂时挪用,后来因各种原因主观上又不想归还,实践中也应以挪用公款罪处理为宜。

②客观方面表现为:贪污嫌疑人有故意毁灭、藏匿、篡改有关证据的行为,其目的是隐瞒涉案资金存在的有关信息以便据为己有。

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人一般不会毁灭、藏匿、篡改有关涉案凭证以隐瞒某笔款项的存在,因为其目的只是想暂时挪用。

其他相近罪名较容易区分,不再赘述。

第二部分:挪用公款罪的基本证据标准一:证明对象(一)犯罪构成四大要件中需要证明的事实1. 在犯罪主体上需要证明犯罪嫌疑人属以下情形之一: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②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③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其他性质的单位或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④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⑤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