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专题仿真模拟卷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①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
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
利者,人之所同欲也。
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
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21.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
(2分)22.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的表现,并加以评价。
(4分)答:21.中庸之道(或“中庸思想”或“适中交往”)22.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明显高于小人。
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不附和他人的见解,但以和谐为目的。
小人之“同”,则着眼于物质利益,而利容易导致争心,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仿真模拟卷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
②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
③子:这里指女儿。
2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____________的态度。
(2分)2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4分)答:21.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意思相近即可)22.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
②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
③“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
④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仿真模拟卷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普性深沉,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2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________的交往原则,所依据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22.子游和赵普的“事君数”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4分)答:21.适度或适中中庸之道22.①子游是从为人处事的角度着眼,认为服侍君主不能烦琐无度,需掌握好分寸,维系个体独立和人格尊严,符合中庸的思想。
②赵普从为臣尽忠的角度着眼。
认为臣子有责任劝谏君主,实行君臣之义,即使面临君主的责难也不退缩。
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精神仿真模拟卷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①或隳②。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③。
(《道德经》) 【注】①载:安稳。
②隳:危险。
③泰:极端。
21.上述材料体现了老子____________的思想。
(2分)22.我们怎样看待老子的这一思想?(4分)答:21.无为而治22.解析:答题时根据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好处来谈即可,抓住“无败”“无失”“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词句来思考。
答案:无为,既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没有行动”。
它真正的含义应该是“避免违背自然本性”。
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施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
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
[参考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
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
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刚强,有的羸弱;有的安稳,有的危殆。
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过度的、奢侈的、极端的措施法度。
仿真模拟卷5(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荀子·修身》) 21.通过以上文字,你能得出荀子怎样的修身观?(2分)答:22.简要评述上述荀子修身思想的重要意义。
(4分)答:21.解析:材料从一开始就强调“礼”的重要性,“无礼何以正身”,据此即可作答。
答案:以礼正身。
22.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三个关键词“礼、师、正身”,围绕这三个词,荀子做了具体的阐述。
比如,要修身,就要学礼、守礼;而要知礼,就要向老师学习;老师要能教育好学生,自然更要知礼、守礼,以身作则。
答案:荀子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按照礼法去做非常重要,“无礼何以正身”;而老师的教育也很关键,否则,便不知“礼之为是也”。
“情安礼,知若师”,即性情合乎礼法,学识如同老师,那就是圣人了。
荀子还进一步指出,修身就是要学习礼法,老师也要以身作则,而最可贵的则在于自身能够心甘情愿地尝试和实践。
这种修身思想明确、朴素、务实,即便在现代社会,也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译文]礼法,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行为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
没有礼法,怎么能够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又怎能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法怎样规定就怎样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是理智顺从老师。
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
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人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
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
仿真模拟卷6(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论语·先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论语·子罕》) 21.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分)①升堂:②入室:22.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4分)答:21.①比喻学问已有所成就。
②比喻学问、技艺已得其奥妙。
22.①“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
②“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
③“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仿真模拟卷7(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柕。
②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
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
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
④违:避开,离开。
2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什么精神?(2分)答:2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4分)答:2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的思想。
2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
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做法。
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
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
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
(评析示例2)赞同陈文子做法。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
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
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仿真模拟卷8(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
(3分)答:22.“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
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分)答:21.同:能赡养父母,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意思符合即可)2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
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仿真模拟卷9(三)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B 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2分)夫子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子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材料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