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吕云芝课题名称:优化细节,整合提升一一中考预测测卷(三)试卷讲评课(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设计的教学主题是中考预测卷考试后的试卷讲评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自我纠正、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对出错率较高的题进行整理后重点解决,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试卷讲评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其教学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查缺纠错。
将试卷中表现出来的错误归类,查找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实施。
二是拓展提升。
帮助学生构建现有知识间联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解题经验。
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心理因素,充分肯定班级整体优势,发现学生的进步或不足,对试卷中的独到之处及时给予鼓励,帮助考试不佳者分析失败原因,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进取。
四是提供教师自我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学生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试卷上的问题可以反思平日教学,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改进,与学生共同进步。
本次试题考查的内容范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和九年级物理的中考知识点。
试题立足基础、适当变式拓展、增加难度、增大容量,考查了物理思想,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本试卷评价导向功能的作用很明显,学生的总体感觉:题型熟悉,难度适中,容量适度,但部分学生在综合题上失分较多,解题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所以第二课时重点从学生出现的错误中归类、整理,找到出错率较高的共性问题,增强解题方法指导性教学,通过一题多解、变式拓展及优化解法等,重视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物理思想方法的感悟,突出针对性、层次性,新颖性,激励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5 岁左右,在日常学习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已有不少自主设问、编题的经历…并有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经验与能力,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选择最优方案。
本班学生共56 人,优秀率54.3%, 及格率85.7%,平均分75.7 分。
考完试后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发现问题,通过自主研究解决问题,从中得到乐趣,找到信心。
中等同学通过课前改错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也能解决部分基础题型,而中等及偏下学生在改错过程中明确自己不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而是对知识理解的系统性欠缺,物理思想方法及解题的灵活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所以结合学生试后的心理特征,存在对试卷讲评的渴求,因而不必担心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2、学习者已有的准备: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复杂问题等。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知识目标:讲解第13、14、26 题,以关键词为媒介,再一次体会审题方法,并对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等弱点进行补救;通过对典型错误剖析矫正,使学生对前期所学加深认识、形成经验、达成物理思想方法的顿悟、提炼与升华。
2.能力目标: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变式拓展,强化思维训练,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进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组展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设计思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或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根据上面的教学内容,结合这一需求,在本节课上,我采用分层次分小组,指导学生自行解决,并及时展示。
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方式,明确的责任分工,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教学难以顾及众多学生差异性的不足,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者,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观点,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
当遇到学生难以解决的新题型时,教师可加以指导、示范。
而对学生来讲,不论对与错,都有一个思维过程,所以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课前进行试卷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考试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重建学生思维,进而重建或完善解题思路。
并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通过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再一次体会经历学生的互助及教师引导,解决学生改错后仍困难的题型。
教学难点:采用何种方式突破14 题,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已掌握的知识达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学关键:重视更改试卷中的错误,并对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
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应用。
五、教学媒体和课前准备针对学生:课前下发试卷及“卷后感悟”,查找自己易错题型,并完成通过努力可以改错的部分。
针对教师:应对学生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
将学生分小组,使每组内有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
统计解答题的得分,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及相关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制订措施,并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提前搜集学生不同解法,典型错误解法,制作课件,使用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前纠错1、教师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制定讲评措施。
2、下发试卷及“卷后感悟”,学生自主纠错。
〖设计意图〗① 学生由于考场气氛,时间紧张等因素导致一些题目的失误,可能试后或下发试卷时就已经明白,自己可以改正,所以应留出让学生自己领悟的时间。
②在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中,若隐含着某种积极因素,教学时可以其不明白入手,引导学生对错误深入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这不仅使“错”者茅塞顿开,还可引起“对”者的再次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益处。
【第二环节】:课堂讲评(一)、考试情况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1.试卷总体水平分析2.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设计意图〗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试卷讲评课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
这样,在讲评中应不断鼓励学生,及时肯定,积极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对于那些本身基础不好,本次考试仍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应从他们的试卷中捕捉闪光点,对他们的卷面上反映出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二)、试卷问题分析总结出失分率高的基础题:8,9 题。
失分率高的中等难度题:13,14 题。
失分率高的计算题25,26 题,并分析试卷较集中考查的知识点及各题的通过率,确立本节课讲评重点〖设计意图〗:利用展示讲解将卷面中考查的知识及出现的错误类型交叉归类地呈现,这样,可将考试题型多且散这一弊端有效解决,而且强化学生将题型归类的能力,指导学生今后的复习,并能自己分析试卷。
同时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确立本节讲评的内容重点。
三)、组内互评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开展小组交流,明确组长与组员分工合作,总结错因及今后的方向(注)组长职责:( 1 )帮助小组成员弄明白错题错在哪;( 2 )帮他们改错;( 3 )帮助他们总结今后在做此类题目时该注意的问题,必要时可求助老师。
组员职责:(1)先自己找错题错在哪,再找组长讲述;(2)红笔在原题旁边改错;(3 )在组长帮助下总结今后做此类题目该注意的问题,完成“改错向导”的错题分析。
〖设计意图〗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②通过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组长组员分工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学生找错题或找错因时,教师一人很难解答所有学生困惑,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可由组长帮助解决,这样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学生可以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长帮助下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找出错误的原因和知识的根源。
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三环节】典型题目讲解:小组展示(& 9、13、14、25、26题)解法1、(试卷8小题)错题再现:将一个体育测试用的实心球和兵乓求同时放入水中,放手后,实心球沉入水底,而乒乓球露出水(师问:***同学,考试时这道题你做错了,现在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讲解。
)学生讲解;通过看图可知,实心球的体积大于乒乓球的体积,实心球沉入水底,而乒乓球露出水面,说明液体密度相同,而实心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乒乓球排开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可知,液体密度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来比较浮力大小。
〖设计意图〗8题是基础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而且有巧解方法,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学生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让中等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和钻研,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所以虽说呈现的仅仅是试卷中一道小题,但讨论的却是更为重要知识的再认识和运用,通过讲评,能让学生进一步正确处理后面的学习,提高效率。
拓展训练如图所示,同一个小球分别放到不同的液体中,则小球在这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哪个较大?(师问:你们是用这样的办法这么快就解决了以上这个题?那么现在这个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展示解法,也是用到了阿基米德原理公式,从中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相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液体密度来比较浮力大小。
〖设计意图〗针对8 题进行强化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又可以做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解决成绩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这类训练立足于基础,不求难,注重合理性、渐进性的变化,教学中多一点启发引导,少一点告知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变化,总结变化,让思维渐渐拓展开阔起来。
2、(试卷第9 题)考题再现:大人与小孩爬同一座楼,用了同样的时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师问:(1)读完这个题,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2)题目中的关键语句表达了怎样的关系?学生分析并展示其试卷。
主要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涉及到的公式是力学中球功率的公式P=mgh/t, 因为大人与小孩的爬楼高度、所用时间相同,所以质量大的功率大。
(师问:如果略作变动,我们班的张宇凯同学,用同样的时间分别爬到同一栋楼的四层和六层,则那一次的功率大?)学生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一般的学生在给定的题中找出解决方法是不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后可以活学活用,因此老师立刻找到一个略作变动的题,从点出发,以点带面地将这一个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合呈现给他们,拓宽解题思路。
把学生自己设计成题中的主人公提问题串吊起学生胃口,学生会无意之中去动脑筋,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