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船设计特点殷岭峰064010153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学品船的发展历史、分类、主尺度、结构特点以及船舶布置。
关键词:化学品船、主尺度、发展、结构特点、布置一、前言化学品船是一种设计建造难度大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尤其大型化学品船的兴起更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因此船舶数量较少,资料非常有限,给论文研究工作的进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经过多渠道的努力,一共收集到IOkDWT以上的化学品船400余艘。
在这400余艘化学品船中,IMOI型船有50多条,IMO11型船有250多条,工MOIII型船有100多条。
在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得到的以下一些总结和概括。
二、化学品船发展历史1949年,美国把T-2型油船“MarineChemiCalTransport”改装成化学品船,投入运营。
自那时起,世界液态化学品船得到飞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代,其基本特点分别如下:第一代:将原来的单底油船改装成双层底,并增设纵横舱壁和开始使用深井泵(50年代)。
第二代:采用分隔式液货舱及舱壁涂层,以保护货舱内的船体结构,减少腐蚀,但能够装运的化学品种类有限(60、70年代)。
第三代:单船吨位有所增加,且采用能够适应装载强腐蚀性货物的涂层,并开始出现不锈钢或其它复合材料的液货舱,以提高船舶的揽货能力和经济性(80年代)。
第四代:单船吨位进一步增大,达到4万吨以上;分隔舱更密,可以适应更多品种的货物,营运性更灵活;普遍采用一舱一泵的装卸系统;船型更加优化,多采用球鼻首和高伴流球尾(90年代)。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关于第一到第四代化学品船的术语,是沿用国内的一些学者的定义,国际上是按照化学品船所遵从的规范进行划分,即BCH化学品船和IBC化学品船,是以1986年为界限的(IBCCode从1983年开始生效,1986年7月1日以后建造的化学品船必须满足该规则)。
据克拉克松咨询公司统计:1998年底全世界订造的化学品船共174艘(占化学品船船队的10.3%),共381万吨(占船队的17.3%);1999年世界化学品船船队增加化学品船208万吨/113艘(船队共计2398万吨/1794艘),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5%和6.3%;统计数据不包括小于1000吨的化学品船。
据RLA(英国理查逊·劳瑞)咨询公司统计和预测:1996-2000年化学品运输需求,年增长率为4%;2000-2002年化学品运输需求,年增长率为6%。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1年化学品船数量和吨位在世界总船队中分别占4.19%和1.04%;1995年化学品船数量和吨位在世界总船队中分别为5.25%和2.75%;2000年化学品船数量和吨位在世界总船队中分别达5.63%和3.04%。
据收集到的409条化学品船船型资料统计:IMO-Ⅰ型化学品船约占12.5%;IMO-Ⅱ型化学品船约占62.5%;IMO-Ⅲ型化学品船约占25.0%。
据112家船东计17301465载重吨化学品船的舱型统计;不锈钢舱,锌硅涂层和环氧涂层所占比重分别为25.5%、30.3%、和44.2%。
三、化学品船分类全球化学品船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五百多艘,总计二千多万载重吨,船型众多,一般有四种分类方式:1、按运货方式分类专用化学品船(SpeeialisedChemiealTanker):常用在专门航线上,运输特定的化学品,如磷酸船、棕搁油船。
根据所经营的航线的化学品液货种类、货运量、专用泊位的水深和用户分布等情况,确定和选择船型。
多功能化学品船(PareelChemiealTanker):通常设有几十个隔离液货舱,各隔离液货舱设有完全独立的液货装卸系统和液货保护系统,能够同时运输多种化学品。
兼用化学品船(Chemieal/ProduetTanker):特定的一些化学品与成品油、动植物油或糖浆等兼运的化学品船。
2、按货舱结构型式分分类整体式:即货舱为船体结构一部分,货舱受力方式及所承受的载荷与相邻船体结构相同。
独立式:即货舱不与船体结构相连接或不构成船体结构一部分,设置时应按船体变形、应力对货舱影响最小为准则。
3、按IM0要求分分类IMOⅠ:该种船型装载的货品对环境或安全有非常严重的危险。
该种船在海损时,即一旦碰撞或搁浅仍能保持浮性,而且不允许流出化学品。
公约要求液货舱和污液舱的双层底高不得小于B/15或6m(取小值),最小值为0.76m;舷侧双壳宽度不得小于B/5或11.5m(取小值),最小值为0.76m。
IMOⅡ:该种船型装载的货品对环境或安全有相当严重的危险。
该种船对货品的漏逸程度要求要比I型船低。
公约要求液货舱和污液舱的双层底高不得小于B/巧或6m(取小值),且最小值为0.76m;舷侧双壳宽度不得小于0.76m。
IMOⅢ:该种船型装载的货品对环境或安全有足够严重的危险性。
该种船要求最低,可用中等程度围护来增加破舱条件下的残存能力,液货舱在船内布置距船体外板的距离则无要求。
此种分类方式也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类方式。
4、按货物危险性质分分类可分为装载可燃/易燃性货物、毒性货物、污染性货物或相溶性货物的化学品船。
四、主尺度主尺度和船形系数直接影响船舶的造价、总体性能及其使用要求。
为赢得国际市场,根据船东对本船舶使用航线、码头、航道、燃油价格、运费、载重量、航速等各种不同要求,经研究、论证,以取得竞争力强、经济合理的主尺度。
以下给出几条化学品船的主尺度数据:37300t化学品船 13600DWT成品油/化学品船总长约 184.9m 总长约 120.O0m 垂线间长 176.0m 垂线间长 114.2Om 型宽 31.0m 型宽 21.O0m 型深 16.4m 型深 12.30m吃水 9.5m 吃水 9.00/9.5m设计吃水载重量 32000t 载重量 l3500/14600t结构吃水载重量 37300 t 总吨位 8400GT19000t化学品船 29000t化学品船总长 162.00m 总长 175.5m垂线间长 154.37m 垂线间长 167.0m夏季水线长 156.19m 型宽 29.20m结构船长 151.50m 型深 13.85m型宽 26.00m 设计吃水 9.50m型深 13.09m 结构吃水 9.50m结构吃水 9.50m最大载重量 abt.23890t设计吃水 8.20m设计载重量 19000t五、结构特点化学品船的结构在设计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以下以某艘29000t的化学品船为例介绍它们的特点:1、首部结构的设计1)船首设计为带有球舷的倾斜式船首,为快速船舶的首部线型。
球鼻的应用降低了兴波阻力的干扰,而船首外飘倾斜度很大,首柱处的外飘角为620,因此,对首部强度和拍击要求比同类产品高出一截。
2)按照常规的母型船,船首一般采用横骨架式的结构。
由于船首的线型狭窄,这种形式适合结构的设置和便于施工,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首部结构。
但是船舶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受到纵向弯矩的作用,横骨架式的船首结构对增强船体总纵强度作用不大。
虽然,总纵强度规范计算中主要是0.41,范围内纵向构件来承担,但是将货舱区的纵向构件尽量向首部延伸,一来可以提高船的抗纵向弯矩的能力,二来纵骨架式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空船的重量。
3)综合横骨架式和纵骨架式的优缺点,本船的船首设计思路与以往的船舶完全不一样。
考虑纵向构件对船体的总纵强度最为关键,为了将货舱区的纵向构件尽量向首部延伸,首次采用了纵、横混合框架式的结构。
lo m平台下结构是单纯的横框架的结构;10 m平台到首楼甲板范围内,外板是采用外板纵骨来加固,上甲板和首楼甲板是采用纵骨架式;而12.45 m平台采用的是横骨架式。
所以,整个首部结构是纵、横混合框架结构的合理运用。
4)为了提高船舶的可操纵性,首部区域设置了一个首侧推,并在首侧推后方设置一条回流管。
根据定货设备的具体的型式,采用圆环状的结构来固定整个首侧推装置,侧推底下结构多采用开孔实肋板来连接首柱和防撞舱壁。
2、货舱区结构的设计2.1底部结构1)货舱区的双层底从机舱前壁延伸至防撞舱壁。
双层底为纵骨架式,由连续的纵析和肋板构成,实肋板间距为2.84 m,双层底为1.95 m,内底板与基线平行。
由于首部线型的收窄,内底板在FR196+50处起折升高,并在FR220处与首部结构合理接壤。
双层底内水密纵衔、水密助板以恰当的间隔将双壳体分隔成14个压载水舱。
2)在每个液货舱的后舱壁前方设置一个吸油井。
左液货舱设在左舷边纵舱壁附近,右液货舱设在中纵舱壁附近。
货油系统进行吸油工作时,需要调节压载水的压载量,使船舶形成轻微的左倾状态。
3)按照最小肿剖面模数的计算结果,在满足规范和船体强度条件下,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船体的重量。
从设计上来考虑,在整个货舱双层底仅仅设置了两道(LI(P/S))壁墩下纵析和两道边纵衍,比同类型船省下两道旁纵析。
4)由于船东的使用习惯,本船沿用35000t系列油轮的特点,在中纵槽形壁下设置一道连续中纵壁墩,从燃油舱的前壁向前伸至防撞舱壁;在六道横向槽形壁下设置了两舷共十二道横壁墩来分隔14个货油舱。
开发设计上,考虑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采取了高度仅为1.4 m的壁墩,使舱容能达到最大化。
5)双层底及毗部设置了与横壁墩一一对应的实肋板结构,可使油舱的横舱壁与外板连接成有效的整体。
另外,按照新规范的要求,纵、横壁墩内设置了与槽形壁的对应结构—有形肘板。
2.2舷侧结构1)货舱区的舷侧结构为纵骨架式,由三道连续的平台和开孔的肋板构成,实肋板间距为2.84 m,肿部区域双壳的间距为2m。
舷侧结构下设底边舱与底部连接,上设顶边舱与上甲板连接,以水密肋板以恰当的间隔将舷侧双壳分隔成14个压载水舱。
2)舷侧内布置了三层平台,平台上合理设置减轻孔和平行内壳的加强筋,既满足强度的要求,又减轻主船体的重量。
另外,在满足SOLAS检验通道的要求下,由于船体线型的内收,靠首的般部下平台(FR168-FR220)需要局部提高,这样,舷侧内的高度仅剩余约9m。
如果象平行肿体区域一样设置两层平台,会引起舷侧过密,而且从设计上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经过考虑,对中间平台于FR 196+50处起折,将平台提升到10 m高度处;对上平台也于FR 196+50处起折,终止于FR204肋板处。
这样设计减少了上平台在No. 1压载舱的延伸.见图203)由于本船的线型收敛速度快、幅度大,在保证最小舱容和航速的前提下,设计上要尽可能扩大舱容,那么内壳的设计形式和定位十分困难。
本船采用多折式(6折)的内壳走向,井且在折角多面处采用楔形板来衔接过渡,使内壳与船首、机舱的结构合理连接,从而达到舱容最大。
2.3上甲板结构1)上甲板采用常用纵骨架式结构,是带500 mm直线梁拱的单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