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2.板书诗题:《元日》。

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3.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5.给下列字注音。

屠()苏()欲()魂()牧()异()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1)“除”是什么意思?(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符:____________________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诵读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细读《清明》。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布置作业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异口同声( )异乡( )异香( )二、再读悟情。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0.纸的发明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竹片、木头→笨重帛→价钱太贵麻→粗糙4.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5.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龟甲和兽骨→( )→( )→( )三、总结巩固。

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

2.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二、了解发明意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读拼音写词语。

wěi dàjìlù( ) ( )bǎo cún ōu zhōu( ) ( )jīnɡyàn shèhuì( ) ( )2.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龟甲和兽骨→( )→( )→( )3.读拼音,写同音字组词。

zhōu 广( ) 欧( )bǎo ( )护( )贝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赵州桥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5.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识字、读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你见过哪些桥?说说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图片,展示从古代到今天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初步了解赵州桥。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交流。

位置: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人:李春建造时间:一千四百多年前3.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赵州桥在我国()县的()河上。

它是隋朝的()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这篇课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四、指导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师范写,生仿写)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

2.点名学生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及建造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3)哪些句子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4)理解“创举”一词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3.交流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没有桥墩、小桥洞。

4.品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的句子,全班交流。

5.交流“创举”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