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吃饭》

钱钟书《吃饭》



(一)陌生化的比喻
(1)“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 物有相同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 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 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 效果愈高。” ——钱钟书《谈<拉奥孔>》

39
追求比喻的新奇性与意外感,注重引发 读者陌生化和长久的审美感觉,是钱钟书比 喻理论的精髓。 (2)文中比喻(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 法)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一碗菜仿佛一支乐曲” ——具有出奇制胜的陌生化的效果。 奇思妙喻唤起特别的关注,并能体味创造性 美感。 40
吃饭
1
吃饭——钱钟书
2
一 钱钟书其人


“文化昆仑” 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3

他,精通古今中外的学 问,他懂得六种外语,他 的记忆力象照相机一般, 过目不忘,他的头脑被 誉为二十世纪最具智慧 的头脑!”
4
钱钟书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 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 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 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钱钟书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努力沟通中西, 融会中西的学者并不在少数。但从来也没有 人像钱钟书这样,以宏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当代 性,将全部的人类文化都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 加以融会沟通,抉发出人类文化话语背后固有 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季 进 《穿越蔽障 重返经 典——略论钱钟书的当代意义》

18

25
“中国人也许拥有世界各民族中最坚硬的 牙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几乎遇 见的都要吃掉’”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公款吃 喝每年都在四五百亿元,相当于当时全国两 年教育经费的总额。20世纪90年代后,已突 破1200个亿,相当于全国陆海空军军事预算 的两倍。” ——王子辉《吃喝恋——人生百味美食中》
28
二、内容鉴赏与评析

主旨:作者借“吃饭”为题发表议论。意趣 并非“吃饭”本身,也非就吃论吃,而是巧 借“吃饭”的由头,通过各种联想和比喻, 批判性和讽刺性地发表对社会人生诸种现象 和问题的看法。
《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揭示 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态, 针砭时弊”
29
(一)第一自然段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 小说《围城》(1947)等。 钱钟书的散文爱用看似荒唐、充满偏见的话 来表达,反话正说,寓庄于谐。但这“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无端之词”(庄子语)中却蕴含着对人 生这一严肃重大主题的思考。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 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7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20

《吃饭》鉴赏
21
背景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 )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 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 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 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 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 还留下好多空间。 ——钱钟书
22
钱钟书在写作散文的当时,并没有“人 生边上”的生命边缘化感觉,相反,他是充 满生命和思想的朝气的,持有积极入世、干 预现实的人生态度。 《吃饭》体现了他纵横捭阖、针砭时事 的青春朝气和才华。

作为作家与学者的钱钟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文化语境中与陈寅恪、顾准等人一起成为 某种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5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 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 书君,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 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19岁考清华,数学只得了15分,因中英文特优,清华校 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 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后同赴英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旋赴法国巴黎 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41年曾羁居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 1949年,清华任教。19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1969年与杨 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回京。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
14


二、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管锥编》(1979)是一部用文言和札记形 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对《左 传正义》等十种古籍经典进行了解读评析。 以文艺为主,囊括中外文、史、哲各个方 面。既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 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 说、戏曲。全文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 其中西方作家达千人以上,计一千七百八十种著 作,涵括数种语言。

(二)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从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到抽象的人生 观理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古罗马的波西 蔼斯到中国的伊尹、老子,从政治到经济, 从音乐到烹调,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却处 处涉笔成趣。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魅 力。

41
(三)幽默风趣 1、大多幽默与陌生化的比喻相关 2、幽默中饱含辛辣的嘲讽甚至显得尖刻
名义上是最主 要的东西,其 实往往是附属 品
吃菜——吃饭
婚姻中 金钱——女人
知识精英 利益——真、美
政治家
野心—民众的利益
30




(1)核心命题:“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 往是附属品”——“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 名实背离、主次颠倒 (2)由此联想到社会中一系列名不副实的现象, 并予以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 知识精英用高尚的名义遮蔽自己实际利益的获取 政治家心口不一和以公谋私。

26

“宴不在大,有酒则行。席不在多,有龟 则灵。斯是‘便餐’,有请有请。鱼翅桌上 端,王八坐当中。 谈笑有酒友,往来有拳令。把酒侃大山, 醉腾云。有狂歌之乱耳,有美食之提神。一 餐一座楼,一杯值千金。民众云:‘吃掉民 心’!” ——民谣《吃喝铭》
27
读文章,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品味其深刻
的哲思及独特的意味.
23
中国饮食文化

“一般动物的吃,只是为了生存,而人类 的吃,尤其是中国人的吃,则是一种社会行 为,除了生存的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意义, 各种社会观念、人际关系,必然渗透到吃里 来,通过饮食的方式来表现它。”
24
饮食文化
饮食与交际: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国家, 中国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是:“您吃了 吗?”。 饮食与世态百相 饮食与政治 饮食与历史

9
才子姻缘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媛 杨绛。 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使他俩一见钟情。 他俩的结合成为清华园的一段佳话。1935年钱 钟书留学英国前与杨绛完婚,是年秋天一起去 英国留学。
10
携手夕阳
11
书香人家(“我们仨”)
“从此后,只许死别,不许生离”
12
钱 钟 书 手 迹

36




“上级视察要吃请, 下级汇报也请吃。 干部上任要吃请, 人员调离也请吃。 公司开张要吃请, 企业倒闭也请吃, 项目上马要吃请, 工程下马也请吃。 发财致富要吃请, 扶贫救助也请吃。



遇到节日庆典要吃请, 没有变革节庆也请吃。 厂庆矿庆乡庆店庆公司 庆处处可庆, 廿年十年五年三年一周 年年年能吃。”

42
三、小结:



全文神侃吃饭,在闲聊之中,将那些本来装点的有 些美好甚至神圣的东西,诸如政治家的主张、婚姻 择偶的动机、风流雅士的筵席、人际交往的准则尽 情揶揄了一番。揭露了人类的掩饰、自欺以及无聊 和可笑。 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辣,不动声色中透 出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中又闪烁着智慧。这篇随笔 式的散文,语气是调侃而随意的,目光却冷静而深 邃。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吃饭》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
——民谣《革命就是请 客吃饭》

37
《吃饭》小结:
中心论点: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 的社会人情世态,针砭时弊。
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 不仅表示有头脑的充实, 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提倡“和而不同”的社 会思想。
提示隐藏在“吃饭”背 后的名实错位的人情世 态。
38
二、艺术赏析
15
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谈艺录》(1949)全书采用传统诗话的札 记式写法,论述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以下 的诗人诗作。据陆文虎《谈艺录索引》统计,涉 及古代诗话:宋36种,金元10种,明15种,清代 近70种。 《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 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 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 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 16 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钱钟书之文风
1、文如其人,智慧而又尖锐, 2、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3、幽默风趣,调侃之间道出人间百态。

19
《围城》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 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 里中国人的脸。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 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 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 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 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 高了的新标识。

35
(四)第四自然段 核心命题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揭示了“请吃饭”的社交功能与人际关系实质。 分析了有饭吃与没饭吃、请饭与施食、赏面子与丢 脸等社会地位的区别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差别。 嘲讽了“减少仇敌的毁谤”而“请吃饭”的社会交 往的负面现象。 ——与第一自然段“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 往是附属品”相照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