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1、蒙古礼帽
蒙古人的笠,原先没有前檐,到了忽必
烈时代,皇帝以上都为避暑的夏都,忽必烈
在围猎时,常苦阳光晃眼,以其事与皇后察
必语之,察必便设计了一种前面加檐的笠。
忽必烈带上此笠,果然免除了阳光晃眼之
患,遂大喜,便下圣旨,以此为式样,使百
姓仿效之。
察必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带檐帽
的第一个设计者。
冬季,蒙古人的男女富有
者均戴狐皮帽。
蒙古人戴的帽子有许多种。
冬季戴的帽子有风雪帽、皮帽、圆帽、羊绒
帽等几种。
夏帽有尖顶圆帽、毡帽等。
蒙古
人的帽子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变化帽子的形状。
2、蒙古长袍
蒙古袍为大襟长袍。
袍子长而宽大,夏季穿单、夹袍,颜色鲜艳。
冬季穿老羊皮、狐皮、狼皮、豹皮做成的蒙古袍,衣面多着青、灰、黑的布面。
天气严寒时,妇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着马褂。
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
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
3、腰带
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
4、靴子
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
蒙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
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
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
非常适应自然环境。
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靴子是蒙古民族先民所着的以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适合于游牧乘骑生活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
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这些服饰非常适合山区活动,也非常适应马背生活。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归纳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5分)
材料二、藏族服饰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在这因
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平
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
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
民族。
高原上的民族,都有穿皮长袍的习惯,由
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高原气候变化无
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
寒气袭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
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
所以
常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
话来形容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样的
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
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在
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
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
劣气候,这样既耐严寒和飞沙走石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的夜间当防寒的铺盖,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
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2、结合材料二、阐述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5分)
材料三、傣族服饰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西双
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
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
带、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
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节交换明显,气候终年
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
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
貌类型多样,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
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
傣族服饰首先
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
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男子服饰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
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上面多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等。
傣族女子服装颜色一般为: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但居住地不同,也有部分差异。
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涤。
3、结合材料三,阐述傣族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25分)
材料四、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
区东北部和我国黑龙江南岸大、小
兴安岭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
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
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
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
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
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鄂伦春
族长期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
鱼为辅的生活。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
多以鹿、狍、犴皮制作,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鄂伦春狍皮衣以袍式为主,狍皮袍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大襟、袍边、袖口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
鄂伦春人不仅用狍皮制作皮袍、皮袄、皮坎肩、皮裤、皮套裤、皮帽,还利用它制作皮靴、皮袜、皮手套等。
4、结合材料四阐述鄂伦春族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