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工程【摘要】:基因工程虽然能够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但目的基因表达的产物仍然是天然蛋白质,而天然蛋白质存在结构不稳定或活性较低等缺点,满足不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蛋白质工程的诞生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本文将从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基本途径以及蛋白质工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问政民众诉求政府表现问政平台【正文】:一、“一碗豆腐脑”引发的风波不好意思,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一段不知道为什么遗失了。
大体意思就是那个之前不是有个白宫请愿网很火爆么,然后我们的网民把豆腐脑是甜是咸的这个争论发到上面去了,请求评判,然后由这个来探讨现今中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不足以及未来的展望。
二、从网民、网络看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是指公共行政主体通过网络就政务情况向民众征询意见的活动。
这句话点出了网络问政的三大环节:问政者、网民、网络。
党和政府组成了问政主体, 网民是问政客体, 网络是问政活动的渠道。
[1]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求以上三大环节相辅相成、互相协调。
也只有这样,网络问政才能发挥作用,拉近政府与群众距离。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也不断进步,民主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民众渴望融入到政治生活之中,参政议政的愿望日益强烈。
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至上、过分追求物欲”的不良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各类经济犯罪、官员贪腐、企业违法经营等现象增多,利益既得团体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利用手中权力及资源进一步攫取利益,加剧了社会不公,激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被各种利益关系冲淡,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催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也就使得人民群众更加迫切地希望向政府反映问题,并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这便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
受于技术层面的约束,以前群众参政问政的途径大体有信访、向政府寄送纸质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反映等。
而这些方式都有受众面窄、周期较长、即时性弱等缺点,所以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强烈渴望一直未能得到释放。
但自从互联网在中国登陆并迅速发展之后,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出现在中国民众的眼前。
互联网也以其信息来源广泛、易于操作、实时互动等特点迅速获得了民众的青睐,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民主诉求的集散地。
这便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现民众参政议政诉求的扩大以及中国互联网的持续发展,笔者登陆杭州政府网络门户互动平台的网友来信板块,统计了自2006年至2012年的421封政府受理信件,绘制了各年网友来信量的统计图(图1所示);并引用了中国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的中国网民规模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的统计图[2](图2所示)。
图1图2因此,在考量了网络问政的客体以及渠道这两个方面后,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民众似乎找到了一条参政议政最理想化的途径,民众利用网络表达自身诉求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问政在中国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物质基础。
那么作为问政主体的政府环节便自然成为网络问政在中国发挥实质性效用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国政府在网络问政中的表现网民在白宫请愿事件中的表现说明在网络民主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政府这一环出现了脱节,政府对于网络问政的推动速度没能与网民诉求的增长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相匹配。
所以当“白宫请愿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之后,其迅速受到大部分网民的热捧,并被戏称为“白宫信访办”,娱乐的背后体现了网民诉求无门的无奈。
那么,中国政府对于网络问政的态度究竟如何?政府在网络问政中又具体有哪些表现?1.党中央及中央政府的带头作用效果明显事实上在2008年,中国政府为网络问政创造了一个好的开局,这一年也被称作中国网络问政元年。
这一年的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问候网友,倾听民意,迈出了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重要一步。
[3]由此可见党中央以及中央政府对网络问政开始逐渐重视,并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强化网络问政在民主化进程之中的作用。
而从整体上来看中央的相关示范带头之举也的确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在全社会引发重大反响。
笔者在成文时做了一个小调查,统计了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网络问政”后不同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结果如图3所示:图3从图3中不难发现,有关“网络问政”的文献发表数量在2008年以前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在2008年过后开始陡增。
另一个明显的增长则出现在2010—2011,并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
数据的巨大变化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在2010年2月27日两会召开前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又一次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网络问政的热潮。
俗语云:“上行而下效”。
从图1以及图3中相应折线2008—2009以及2010—2011的突增态势可以看出一旦当中央以实际行动支持网络问政,全社会便会掀起关于网络问政的热烈讨论,各级政府对于网络问政的重视程度也会大大增加。
通过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其一是经过笔者统计,单单在2008年一年之内,便有浙江省省委书记、省长、上海市市委书记、江西省省委书记、海南省省委书记、广东省省委书记、省长、湖北省省长、河南省省长等九位各省党政一把手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其二是在胡锦涛在线与网民交流之后,2008年8月2日,江西省政府以短信和在网上发布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江西省省长,副省长和南昌市长的手机号码,轰动一时。
足见中央政府在推进网络问政方面示范带头的效果显著,由中央释放的信号能够自上而下迅速被各级政府接收,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
2.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网络问政效果层层降低中央释放的信号能够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反响,各级政府网站也都设立了公众交流板块,但为何最终网民对政府在网络问政中的表现仍旧贬大于褒,不肯买政府的账呢?很显然,自上而下这个过程中,在“下”这一环上出现了重大问题。
由中央到地方,随着各级政府层层递进,网络问政的落实情况越来越不令人满意,最终导致网络问政徒有其表,有形无实。
许多政府一般在上级做出推进网络问政工作指示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能够表现出高度热情,立即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并对民众的批评与建议产生足够的重视。
同时,政府方面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成果紧跟网络潮流,不断拓宽网络问政的渠道,除了最基本的政府门户网站外还尝试开辟实名微博、微信平台等。
但这种良好的开端往往只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在推进网络问政方面的热情便会迅速衰退。
这反映了下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指示的执行力、持续力不足,后继乏力。
究其根本,恐怕还是官员队伍存在一大批“叶公好龙”之人,平时在网络上活动频繁,名气很大,但更多地是利用网络展示其个人魅力,展示一种所谓的亲民态度。
而一些政府网络平台建设、官民互动统统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之中,其目的仅仅是应付上级要求与指示,为自己的政绩添上光彩的一笔,并非发自内心地愿意贴近群众体察民情。
由于执行力、持续力层层降低,所以总的来说,网络问政落实情况中央政府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区县级最差。
3.政府网络问政平台的有待进一步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是网络问政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反映网络问政效果。
所以笔者在成文之前随机访问了一些政府门户网站,总结归纳出了政府问政平台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政府工作态度不端正引发,另一部分由技术更新不到位引发:政府工作态度不端正产生的问题:①一些互动交流平台网民留言回复率低下,经常用重复、无实质内容的行政辞令,例如“你好,来信收到,多谢你的批评,我们会予以改正。
”回复所有留言;②网民留言的回复周期整体偏长;③政务信息发布平台信息更新速度缓慢甚至完全闲臵。
技术更新不到位产生的问题:①政府门户网站疏于管理,存在大量空链接或者无效链接;②互动交流平台未仔细规划设计,各类链接、栏目混杂不堪,条理不清,违背了用户友好性的原则,增加了民众参与网络问政的难度;③浏览器不兼容问题严重。
笔者尝试利用多种浏览器登陆不同政府网站,发现大部分政府网站只兼容IE浏览器,而使用目前一些使用度较广的例如360、遨游、谷歌、火狐等浏览器浏览政府网站时均会出现某些页面无法显示的现象。
这又为政府网站的浏览增加了门槛,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积极性;④网站界面美化效果较差,色彩、布局的处理方式落后,网站整体外观效果与一般性的民间网站差别不大,容易让网民产生一种网站粗制滥造、草草完工的感觉。
虽然上述问题来源只是一部分被笔者访问的政府网站,但是推而广之,在全国范围内恐怕或多或少也都是存在的。
网站政府工作态度不端正使得政府网络问政工作的推进赶不上网民诉求的增长;技术更新不到位使得政府网络问政工作的推进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合二为一说明政府对于网络问政平台的投入、建设与维护力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官本位”思想阻滞网络问政政府与群众之间无法形成理想的默契,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恶果“官本位”思想也必须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不可否认如今有一批政府官员把封建社会中那一套“官本位”思想完完整整地继承下来,没有把官看作一种职业,而将其看成权与利的象征、社会的主宰者,以统治者的姿态面向公众。
这也造就了一些具有轰动性的官员网络语录,例如湖北省应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收到一封来信,反映市内有段人行道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实地查看处理。
该市创建办随后回复:“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谈。
”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网民的情感,打击了民众网络问政的积极性以及对政府的信任度。
笔者浏览白宫请愿网上的民众请愿,发现请愿内容上可至国家大事下可及琐碎小事,丰富多彩而且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
而政府方面的回复也表现得个性鲜明,语言风趣,乐于与群众打成一片。
这从侧面给中国相关官员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了展现自身与众不同以及高高在上的姿态,主观上不愿意与群众进行深度互动,平日故作严肃冷酷,语言上惯用冗长中庸的行政辞令,如同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这自然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这也正是为何广大人民群众在与政府官员交流时会感到一股莫名压力、言不由衷,网络问政效果不令人满意的原因。
这归结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严重背离了党定下的群众路线基调5.政府公信力下降“重伤”网络问政目前中国政府存在的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行政信息不公开、行政绩效评估失效等问题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影响了行政效率;[4]而且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体制、制度方面存在一些漏洞以及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5]以上因素导致地方政府的权威不断丧失、公信力持续下降。
而在一些公众关注的问题上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当则进一步降低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例如“躲猫猫”事件、“浙江乐清村长之死”和“河南瘦肉精”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