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师备课探究
内容提要:从钻研教材、抓住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好例题习题、准备好教具学具是备课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备课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要仔细推敲、精心设计、巧妙策划这堂课,即备课,来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
备课是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
本人认为备课主要应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上下功夫,下面就谈谈我对中学数学教师备课的几点体会。
一、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原料库。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准确把握各部分教材中包含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基本技能、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使这些基本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学习有一定的目的性,能够顺着教师的思维走,甚至思维走在教师的前面。
所以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能把所掌握的重点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内容的讨论,学生情况的分析,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
以对数函数这一节为例,教学目标是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重点是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其中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是重中之重)。
“难点”是对数的性质以及对其性质的灵活运用。
所以讲完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后,要做适当的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二、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钻研教材,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到了“重点”和“难点”于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备课时,必须分析教材中各章节的重
点内容。
重点内容可以以不同形式出现,如有些是重要概念,有些是重要定理,有些是重要方法。
要突出重点,就必须在学生动脑筋考虑的前提下,抓住要害,抓住关键词语,正面讲解,反面辨析,做到画龙点睛。
同时在备课时必须做到哪些话让学生讲,而且设法让他们讲出来,哪些话老师讲,重点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难点”有时也是“重点”,只所以说难,那就是它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的“拦路虎”,所以要设法解决好教学内容中的难点。
例如:在解对数不等式的教学中,“拦路虎”是不等式两边化不是同底的对数,无法运算。
教学“重点”是把不等式两边化成同底的对数,再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并结合对数的定义域,去掉对数,把对数不等式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不等式问题从而解出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是:去对数。
如:解不等式:log1x>1。
思路:把不等号两边都化成以为底的对数,再去对数。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想怎样变形,怎样去对数。
如此做法可以调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99%的同学们都
能找到这个途径,即把1化为log1,根据函数log1x的单调性是减函数,可知x1中:解对数不等式过程中学生容易犯以下两种错误:
①根本不考虑对数的单调性直接去对数,得到{x|x>}的错误结果;
②忽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得到{x|x<}的错误结果。
对学生方面来说,由于“内因是其变化的根源,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在目标教学模式中属于形成性测验有反馈和矫正两个阶段。
所以教师应在测试题目上动脑筋,在矫正上下功夫。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在备课时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
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恰当的基本教学方法,发挥目标教学的优势,养成适应教师本人能力特点的施教方案。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哪一种方法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差。
例如:本人在高中数学第一册简易逻辑中的《逻辑联结词》一节。
基于这节的内容简单但是文字多,概念多的特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给提纲,学生自学,再由教师点拨。
如果由教师直接讲解,
学生觉得内容多、乱,学生理解不透彻,而且浪费时间。
而换成自学后,教师只要把该掌握的概念列一个提纲,再把一些该区别、注意的地方点拨一下,学生就感到非常清晰了,而且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
再如《立体几何》第一节内容的教学时采用学生先自读课本内容明确概念后再板书几个立体图形进行认别,培养立体感,然后再在相关的图形上完成一些相应的练习。
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并没有讲太多的话,学生也没回答多少,但从形成性检测反馈信息看,效果良好。
五、选好例题、习题、提高练习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既定目标下选择讲解的例题、学生的练习题(作业题)应具有以下几条标准。
1.目标性:所选题目必须符合目标要求。
2.阶梯性:按教材的系统和既定目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3.典型性:所选的题目具有代表性,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去练习运用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常犯的错误,要击中要害。
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所用课本上的例题,习题逐一解决并认真分析各个题的性质(单一的,综合的)及每个题的作用,力争做到少而精,而不要搞题海战术。
六、课件、教具、学具的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
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
所以学具、教具的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补充。
上述几点都需要在备课时认真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所认
定的教学任务。
备课要精心、合理、巧妙设计,要具有创造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其过程中积极的吸收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用的东西,根据教师本人能力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施教方案,教学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教出有特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