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UHDE—AMV合成氨工艺中原大化合成氨、动力锅炉和供水装置2.1我国的合成氨工业概述2.1.1氨的性质及用途氨有毒,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分子式为NH3,熔点为-77.7℃,沸点为-33.5℃,饱和蒸气压为506.62kPa(4.7℃),临界温度为132.5℃,临界压力为11.40MPa;易燃,引燃温度为651℃。
本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5.7%~27.4%(体积分数),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力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本品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本品主要用作生产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等),也用于合成某些有机含氮化学品(如苯胺、酰胺、氨基酸、氰化物、氰胺树脂、聚丙烯脂纤维、丁脂橡胶等),除此之外,还广泛用作制冷剂。
2.1.2我国合成氨生产的技术现状合成氨行业既是我国化肥工业的基础,也是传统煤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成氨产业规已居世界第一,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地。
受能源结构的影响,我国合成氨生产的原料以煤为主,以天然气为辅,2011年国内合成氨生产原料中,煤炭约占76.2%,天然气约占21.3%,油约占1.5%,焦炉气约占0.9%。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建设大型化肥厂,其下游产品除1套装置生产硝酸磷肥之外,均为尿素。
除上海吴泾化工厂为国产化装置外,其他均系从国外引进,荟萃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合成氨工艺技术。
我国中型合成氨装置下游产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铵。
我国小型合成氨装置下游产品主要是碳酸氢铵,部分装置经改造生产尿素。
我国以煤为原料大中型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鲁奇(Lurgi)碎煤气化工工艺,德士古(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油改煤”项目则采用谢尔(壳牌,Shell)粉煤气化工艺。
我国以渣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合成工艺很不均衡,以渣油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装置中,主要采用先进的德士古渣油气化工艺,谢尔(Shell)气化工艺。
大多数以渣油为原料的中型合成氨装置采用60年代比较流行的通用设计工艺,采用3.0MPa部分氧化法加压气化、热钾脱碳、ADA脱硫、3.2MPa氨合成技术。
我国以天然气(油田气)、轻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主要是大型合成氨装置,目前己建成的大型合成氨装置中,采用了凯洛格(Kellogg)传统工艺、凯洛格—东洋工程(TEC)工艺、丹麦托普索(Topsoe)工艺、节能型的AMV工艺和美国布朗(Brown)工艺。
2.1.3先进的合成氨生产技术以天然气(油田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的大型生产装置,自60年代投入生产以来,经四十多年的发展,生产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新建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的综合能耗已降到29.3GJ/tNH3以下。
当前世界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低能耗合成氨技术有:KBR公司的技术、ICI公司的AMV技术、Uhde公司的技术和托普索公司的技术。
各种工艺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
2.1.3.1KBR公司的技术是原Kellogg公司和Brown公司合并后推出的新技术,该技术在Kellogg公司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原Brown公司专有的冷箱工艺:一段炉采用顶烧箱式炉,二段炉、废热锅炉等设备采用KBR公司的专有技术设备,转化压力提高到4.0MPa,燃气透平驱动工艺空气压缩机,燃气透平排出的乏气用作一段转化炉的燃烧空气,从而提高热效率。
二段炉加入过量约50%的空气,降低一段炉负荷。
在甲烷化后设置冷箱,通过深冷净化调整合成补充气的氢氮比至最佳,同时降低合成补充气中的惰性气体含量,使合成驰放气量减至最少。
合成采用卧式合成塔,组合式二级氨冷器。
2.1.3.2ICI公司的AMV技术燃气透平驱动工艺空气压缩机,燃气透平排出的乏气用作一段转化炉的燃烧空气。
二段转化炉加入过量约25%的空气,降低一段炉负荷。
深冷净化与KBR 流程有所不同,新鲜气没有直接进入深冷系统,而是从循环气中抽出一部分进入深冷系统,回收其中的氢气,调节循环气中的氢氮比。
低压合成,使用性能优良的低压合成催化剂。
2.1.3.3Uhde公司的技术采用传统的合成氨工艺。
一段炉、二段炉、合成塔、废热锅炉等采用专有工艺设备。
通过预热一段炉燃烧空气,节省燃料天然气。
两台合成塔串联,提高氨净值。
提高中压蒸汽的参数,提高了中压蒸汽透平的效率。
通过使用特色设备,合理利用高、低位能,优化操作参数,充分降低能耗。
2.1.3.4托普索公司的技术一段炉为侧烧型,热效率高,温度易于调节,负荷沿管长分布均匀:合成采用S200型合成塔,具有阻力降小,氨净值高的特点。
采用托普索自行开发的新型催化剂,以实现高空速与高低温活性。
2.2中原大化UHDE—AMV合成氨工艺概述德国的伍德(Uhde)公司用AMV技术于1985年在加拿大建成一座大型合成氨装置。
投产后经考核证明吨氨能耗和产量均能达到设计水平。
为了进一步减少能耗、降低投资,伍德公司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ICI公司AMV流程作了较大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称为Uhde—AMV(Uhde—ICI—AMV)合成氨工艺。
中原大化是国内第一家采用Uhde—AMV技术的大型合成氨设备的企业,中原大化合成氨主要工艺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中原大化合成氨工艺过程简图2.2.1Uhde—AMV合成氨装置的技术特点2.2.1.1转化部分(1)减少一段炉转化负荷。
出口甲烷含量由传统流程的10%提高到16.3%。
具体操作条件是:降低水碳比,由传统流程的3.5降低到2.75,从而减少一段炉热负荷和降低转化炉管的阻力。
一段炉热负荷54×106W,一段炉热利用率88.1%。
炉管阻力由传统的0.32MPa降低到0.20MPa;降低烟气排出温度。
在一段炉对流段内并列设有原料气过热器A/B、高压蒸汽过热器、空气预热器、原料气预热器、锅炉水预热器、天然气预热器等7组盘管来回收热量,烟气排出温度由传统流程的200℃降低到128℃,因此提高了燃料天然气的利用率;提高转化操作压力,由传统流程的3.5MPa提高到4.9MPa,这样既节省了压缩功耗,又提高了过量蒸汽余热的利用价值,并使一段炉转化管数量减少,降低了设备投资。
中原大化的装置共有180根转化管,分4排均匀布置。
(2)二段炉加入过量空气。
二段炉转化任务有2个,一是将残余甲烷转化,二是加入空气,以便得到合适的氢氮比。
由于降低了一段炉转化负荷,将较多的甲烷移至二段炉,因此在二段炉加入过量空气,这样就有多余的氮气,将在合成回路中采用深冷法除去。
(3)采用燃气轮机。
传统流程的空气压缩机都采用蒸汽轮机。
本流程采用燃气轮机驱动,排放的含氧16%、542℃的高温废气作为一段炉燃烧空气。
每小时约有137.2km3高温废气进入一段炉,提供的热量约为26.9×106W,节约天然气燃料1.8km3,燃气轮机的综合循环效率达到85%以上。
2.2.1.2净化部分(1)除与传统流程一样,仍然采用高、低温变换串甲烷化的流程,二氧化碳脱除采用改良的苯菲尔(Benfield)法,在解吸塔后采用四级喷射和蒸汽压缩机,回收解吸塔出口溶液的余热。
(2)吸收塔出口设有水力透平,利用富液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水力透平。
水力透平和溶液泵通过3s离合器啮合,透平回收的能量可以补偿溶液泵轴功率的40%。
溶液泵设计轴功率为1137kW,可节省454kW,相当于每小时节电454 kW·h。
2.2.1.3合成部分(1)采用新开发的低温活性好的ICI74-1型氨合成催化剂,压力为10.5MPa、温度为479℃,比传统流程的空速低,氨净值可达12%,热能回收量大,低压下压缩功耗小,但是也增加了催化剂用量和设备质量。
(2)多余的氮进入合成回路中的深冷装置,在弛放气中氨回收后,将其冷却到-195℃,使部分氮及甲烷冷凝。
2.2.1.4动力系统(1)提高高压蒸汽的温度和压力。
与传统流程相比,压力由10.5MPa提高到12.5 MPa,温度由482℃提高到535℃,从而提高蒸汽做功的效率,减少蒸汽用量。
(2)采用1台余热回收后的发电机替代蒸汽驱动一些机、泵。
平均每小时实际发电3200kW,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节省了电耗。
2.2.2中原大化节能技改措施合成氨装置投产后,经过生产运行和局部的节能改造,Uhde—AMV合成氨装置节能工艺技术更加完善,运行更加稳定。
主要的节能技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2.1低变炉前增设喷水降温器锅炉给水泵出口脱盐水分为2路,1路进入对流段与一段炉燃烧烟气换热后进入汽包;另1路进入低变炉前换热器与工艺气换热后进入汽包。
为了充分利用对流段烟气热能,降低烟气排放温度,锅炉给水泵出口三通阀全开,使去对流段锅炉给水盘管的水量达到最大,以最大限度地吸收烟气热量,降低烟气排放温度。
然而,由于另1路去低变炉前换热器的水量减少,致使换热器换热少,低变炉进口温度高。
为了稳定低变炉进口温度,在低变炉前增设喷水降温器,手动控制进水量。
遇到系统停车时,要紧急关闭进水阀门,防止水进入炉内损坏触媒。
2.2.2.2降低辅锅负荷初始装置辅锅设计耗混合燃料气6.3km3/h,产高压蒸汽60t/h。
从初始开车到目前,辅锅一直满负荷运行,以维持蒸汽管网的平衡。
近几年来,由于天然气供应量不足,为了节省天然气消耗量,装置新增3台燃煤锅炉,其中1台高压,2台中压,所产蒸汽并入蒸汽管网,从而降低了辅锅负荷,由原来的6300m3/h 降到800m3/h,节省下来的天然气用以提高生产负荷,降低吨氨消耗。
2.2.2.3外引氢气公司拥有1套年产2万t的双氧水装置,H2需要量的设计值为210m3/h。
双氧水装置的实际生产负荷已达到3万t/a。
双氧水装置所需氢气由合成氨装置合成气压缩机入口引出,经过变压吸附装置后,99%的H2送往双氧水。
实际生产中,从合成氨装置平均每小时引出1200m3/h的合成气(合成气含H2量72%),每小时约有860m3/h的纯H2送往双氧水装置。
每吨NH3理论耗氢1960m3/h,从而每小时少产0.44t氨,每天少产氨约10t。
为了降低消耗,公司采取外引氢气的措施,从附近乙烯厂引入H2,引入量为1500m3/h,每立方米H2约0.8元人民币。
由此可停止运行变压吸附装置,多余的H2则加到原料气压缩机入口,提压后进入系统合成氨,每天可多产氨10余吨,同时也降低了双氧水生产成本。
2.2.2.4回收CO2冷凝残液净化工段的大部分CO2冷凝液作为塔板冲洗水和贫液泵密封水回收,大约有2~3t/h的CO2冷凝残液通过调节阀送往水处理单元以维持净化工段的水平衡。
由于冷凝液中含有的甲醇、甲醛、氨等副产物对水处理树脂有害,所以这部分残液被就地排放,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2006年设备大检修时,新增1套小型冷凝液汽提装置,包括1台换热器和1台汽提塔,所用汽提蒸汽由排污收集罐产生的饱和低压蒸汽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