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动方案解读

活动方案解读

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课至少产生一个引领学科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名优教师示范课;促进优质数字教学 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各年级各 学科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关键专业的生成性优质资源体系, 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课 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主要任务
遴选优课
在遴选“优课”的基础上,市教育局根据各年级
各学科的特点,再评选出约100节典型“优课”,由教
研科研机构和教育技术机构合力指导,实施对“优课”
的优化改造,从而打造“精品课”。
四、优课的界定
优课的概念
有专家对“优课”这样描述:优课指的是优质示
范课例,包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发、实施和
评价等所有环节的记录。典型的优课案例通过多媒体
主动性等)。它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解决网络环境下行 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均无法解释的学 习现象。它将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
培训资源
培训课程可在广州“数字教育城”教师个人空间中的“学习与培训”中获取
典型案例
案例资源可在教师个人空间中的“活动与交流”的“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中获取
遴选优课
“优课”推荐。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由各 区、县级市及局属学校推荐出本单位的候选“优课”。 各单位在推荐作品时,要兼顾各年级各学科的代表性。 市级评选。市教育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和局属 学校推荐候选“优课”的基础上,采取专家复核方式 确认出 1000 节左右的市级“优课”和候选“精品课”。 同时,按要求逐层推送到省和国家参加评选。
资源体系,小学和初中各学科30%以上的课程教材配有“同步名 师课堂”,初步实现“一课一名师”。 初步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 动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
背景与依据
国家信息化教学的系列活动
赛课:激励一部分骨干教师应用技术备课和上课,起到引领 性作用,但这种展示性应用方式不能形成教师全方位和课程全覆 盖的应用。 晒课: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提交一堂完整课 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课堂实录和评测练
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
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 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 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背景与依据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2]5号)
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实施全国职

全市组织不少于 1.8 万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
师(约占全市相应教师数的 20%)在广州“数字教育城”
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
在教师“晒课”的基础上,评选出约 1000 节市级
“优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再
遴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逐层向省和国家推荐。 本期活动将打造约 100 节有本地特色、有示范意义 的市级“精品课”。
五、保障措施
活动分工
责任部门 活动领导小组 工作内容 1.负责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政策制订以及统筹指导 2.负责对活动实施监督指导 3.组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1.负责活动全过程的统筹协调 2.组织制订和实施活动方案 3.负责活动成果的推广应用 1.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实施 2. 负责为活动全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资源服务 3.负责相关技术应用的培训、指导工作,并开发相关的在线培训课程 4.负责“优课”拍摄的指导和“精品课”二次开发的技术指导 5.协助做好活动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6.建立市级活动工作Q群(141884109)和技术组 分别负责落实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组织实施工作 做好教师培训等相关政策的衔接和落实 1.负责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 3.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开展“优课”评选推荐工作 4.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优秀案例和典型教学模式,推荐“精品课” 落实活动开展所需的各项经费 责任人 屈哨兵
微观层面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要求把信息技 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和每个课堂。 宏观层面
围绕考试制度改革、减负、择校、均衡等,应用 技术逐步破解改革难题。
背景与依据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 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 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 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遴选优课
各区、县级市及学校候选优课、精品课名额分配表
单位名称 越秀区 荔湾区 天河区 番禺区 海珠区 白云区 从化市 增城市 黄埔区 花都区 萝岗区 南沙区 局属中小学 局属中等职业学校 候选优课(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60 60 60 60 60 60 每校至少4节 每校至少4节 其中候选精品课 20 20 20 20 20 20 12 12 12 12 12 12 每校2节 每校2节
广州市教育局 2015年1月15日
2014学年广州市“一师一优课、一 课一名师”活动实施方案解
活动的过程
优课的界定
保障的措施
时间的安排
一、背景与依据
背景与依据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 程的深度融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着 力点,融合是关键点。
理论的借鉴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加拿大学者乔治· 西蒙斯提出了联 通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与知识是建立于各种节点之上, 同时,学习无非是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不再是内
化的个人活动,是联结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这一理
论体现了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的思想,认为学
习应非线性的(内容非系统性、时间可碎片性、知识建构
习。
优课:区(县、市)、市(地)、省(市、区)评选推荐优 课。教育部采取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评选。
推动信息化教学从展示性应用到常态化应用
二、目标与任务
活动目标
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
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培育一支善于把信息技术融入
学的能力水平
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体现学习环境创新的效度、协作学习的效度、探究
学习的深度、师生互动的深度等
优课的特征
环境
教学环境
过程
学生 教学内容 目标
教师
效果
再造教学流程
重组教学结构
优课的评价
评价指标 教学设计 10 10 10 教学过程 10 10 10 教学效果 10 权重 10 指标描述
技术,实现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教学视频、
评测练习、教学反思等素材的整合,是分享课堂教学 过程、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节“优课” 应该从理念、操作、策略三个层面加以判断,也要从 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察。
优课的特征 着重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
突出展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实施课堂教
教学反思
技术与 规范
10
10
说明:该评价指标来源于教育部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价指标(征求意 见稿)
理论的借鉴
学习环境新理论: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戴维· 乔
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强调学习是包括互动的意
图 —行动—反思活动的实践,学习是需要有意志的、有意
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应该依据不 同于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本体论和知识论,来 建立当代学习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 从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活动 推理、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基于案例的推理来设 计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建设一支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
活动的教师队伍; 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课程的生成性资源体系。
背景与依据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 行)〉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97号)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技
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要具备基本的信 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要关注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
等课堂教学内容。所提交内容必须是独立自主创作的, 不得剽窃他人成果。
网上晒课
“晒课”要求。为鼓励广泛参与,同一教师原则
上只晒出一个课。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 黄埔区、番禺区每个单位参加“晒课”的教师数应不 少于 本 单位 教 师数的 25% , 其 余各区 、县级 市参加 “晒课”的教师数应不少本单位教师数的 15%,局属 学校参加 “晒课”的教师数应不少本单位教师数的 30%。
活动范围
全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
三、活动的过程
网上晒课
教师“晒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或注册广
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在个人空间的“活
动与交流”中,点击“一师一优课”,可直接在省和
国家平台上进行实名制网上“晒课”。
网上晒课 晒课内容
教学设计
具体要求
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 析、教学环节与活动、教学资源、教学 评价等有关教与学的设计
备注
必填
所用课件与相 包括用于教学的课件、学习资源(或资 关资源 源链接)等 课堂实录
必填 可选
参加优课评选者为必选,技术标准见操 作指南
用于学生课前预习的诊断题、课堂效果 检测的练习题,或者课后学生拓展延伸 的练习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