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概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所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总和。

校园文化着重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表明了学校的独特风格。

在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竞争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尽快地成长成才。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高校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速度,校园文化有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表现为:
第一、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并不局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生文化活动,侧重于“第二课堂”是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大学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涵没有大学文化明确和丰富,也不具备大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校园文化得不到传承创新。

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出现严重的建设主体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为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组织、相关工作人员。

广大教师和学生则被排除在外,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活动。

二是校园文化只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舞台,大部分学生没有參与的机会。

三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传承者—教师,大多被排除在外;学校的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开展,而教师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

主体地位的缺失,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无法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

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短期内不大显效,而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因而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做法。

注重体现时代特色而忽
视对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写真;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严谨规范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失去精神依托,形式化严重。

第四、校园文化内容趋同,缺少个性。

各高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各具特色。

但就其现状来看,很多高校由于对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历史等缺乏足够的研究,精神文化提炼不够,大多把重点放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缺少彰显校园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缺少包含着历史渊源办学理论的个性化校园文化。

对于新建的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有自己的校园精神则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体现特色,多渠道重塑大学精神。

新建的地方高等专科学校与综合性大学不一样,不能搞从众,跟风现象,要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的内涵。

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如果说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那么特色就是它的发展线。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买方市场逐步形成情况下,要求学校要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竞争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色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风貌感染身处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形成学校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然、要精心制定出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训。

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

应利用校报、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之成为校园精神深入人心、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

(2)建立上下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首先,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

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实行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工作落到实处。

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发挥教师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者、教师、学生三部分组成并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构建系统,构建健全、合理的微现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各种社团活动和校内外文体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身体力行的校园精神。

根据我校办学特点应培养学生“五种精神”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幼教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将“五
种精神”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纳入学生评优、入党、表彰和推荐就业的标准,纳入学生奖学金和资助金的评定范畴。

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把“五种精神”作为重要指标,从而促进全校师生关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感悟幼儿师专独特的校园文化,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

(3)“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离开物质文化的建设来讨论校园文化的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物质性,给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努力改善艺术、体育、社团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多层次的需要。

新建的高校,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以整体优化为前提,坚持净化、绿化、美化要求,并能体现教育性。

应注重发挥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要科学规划,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

校园内每座建筑、每一条路及每一个绿化、美化景点蕴涵着一种向上的精神;要有目的地在校园营造人文景观、寓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