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与电视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中西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并就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暴力;性别
1 国外研究
西欧和北美地区儿童电视节目开播最早,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于80年代陆续推出专业儿童电视频道,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深入丰富。

笔者总结了国外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 优秀儿童电视节目标准
西方学者立足于从儿童和父母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标准。

儿童电视节目分为新闻节目、教育类节目、戏剧(剧场)节目和卡通动画四种类型。

父母认为儿童节目首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提出七个评估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可理解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参与。

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理解和审美。

1.2 暴力
关于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宣泄、社会学习和涵化。

儿童节目包含的暴力内容是被美化了的,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

儿童收看了这些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后会变得具有侵略性,而且更加麻木不仁。

在暴力内容方面,也要关注战争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有学者还提出儿童电视节目中语言的暴力问题。

虽然电视基本是一种视觉媒介,但语言交流也是其传播的一种手段。

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说话时间要多,成人比儿童的说话时间要多。

大多数人物语言中的防御性要两倍于其说话的支持性,男性语言的防御性要多于女性。

1.3 性别角色定型
西方学者比较多的关注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缺失,以及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显著不同既表现在男女人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男女人物的行为上;女性角色是男性的两倍;男性更多被呈现为侵略性和建设性,女性更倾向于被呈现为恭顺的;男性更多的能够得到奖励,而女性常常是一无所得。

在卡通片这一节目类型中,女孩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呈现的是男孩的世界。

儿童对卡通片中性别角色的接受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的方式:男孩都是暴力和活跃的;女孩是优雅的,注重外表,对男孩感兴趣。

对卡通人物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认知。

2 国内研究
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发展较晚。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个笨狗熊》;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通第7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我国儿童电视进入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发展新阶段;2003年12月28日,第一个面向全国少儿的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栏目发展走向频道发展,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点。

2.1 成人化,说教过度
对比亚欧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是亚洲儿童节目的顽疾,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过多承载了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说教味太重,重教育轻娱乐,将少儿节目片面认为只是“哄小孩”,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对儿童需求并不了解;此外,节目书面语太多,不形象不生动,导演痕迹明显。

2.2 城市化
全国3.6亿儿童,城市儿童仅占20%,其余80%都在农村地区。

以农村未成年人为受众的电视节目极度缺乏,少数展现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节目主要集中在希望工程等主题上,农村孩
子被作为帮扶的对象来展示,节目视角单一,表现手法单调。

2.3 非本土化
在儿童电视节目中,动画片十分受欢迎。

而在动画剧场中,几乎被国外动画占领。

在引进中缺少有效的审查,将许多本属于成年收看的动画也放在儿童频道里播放。

儿童正处于一个快速学习好奇心重的成长阶段,会模仿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无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4 定位模糊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0~18岁为儿童,通常将0~6岁为学龄前儿童,6~12岁为小学生,12~18岁为中学生。

我国大部分少儿频道总体受众为0~16岁,节目多集中于科普益智、竞技游戏、故事才艺、动画等,满足0~12岁的儿童,却不能满足12~16岁的儿童。

在同一年龄段中,不同岁数的儿童需求也不同,有研究表明三岁与四岁的孩子之间便会存在沟通鸿沟。

英国bbc分为三个儿童频道,cbeebies面对婴幼儿(0~6岁),cbbc面向6~12岁的少年,bbc3面向16~34岁的青少年;台湾东幼频道面向7岁以下儿童;英国广播公司制造节目“量岁而做”。

2.5 节目类型缺位
少儿频道理应发挥比单一少儿节目更丰富、更全面的社会功用,立足少儿受众多样性的收视心理,增加如婴儿节目、生存学习类节目、儿童自制新闻节目、性教育节目等,整合少儿频道资源,创新节目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