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创业事迹材料听说么学红的故事,缘于在太平区高德街道西城社区的一次采访,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在西城社区有一位敢闯敢拼、执着顽强的奇女子,一个城里的下岗女工,到农村包地种树,如今她已成为那片“绿色银行”的女当家,她的创业故事足以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4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么学红创业掘金的地方——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林地。
见到么学红,果然如社区主任所言,她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泼辣,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当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自强自立,做命运的主人38岁的么学红说,10多年前自己下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的她,一毕业就到海州矿交换台工作。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刚毕业就捧上了“铁饭碗”,真是令人羡慕。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1995年,企业正式宣布破产,此时的么学红感到万般的失落与无奈,前方的路在哪里,她陷入了痛苦的思忖之中。
不服输的么学红,不甘心闲在家中无所事事,决心靠创业改变命运。
她做过服装生意,还摆过摊卖过菜……但是几年闯下来,她始终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
么学红想,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没有自己的路!换一种思路,就是换一种活法。
城市无路可走,去农村搞种养,也许是一种出路。
于是,2001年,她说服了亲友,大胆承包了阜蒙县于寺镇八里卜村的200亩林地,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难忘最初的“帐篷岁月”到农村创业,想法虽好,但谈何容易?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么学红,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
特别是提起那段“帐篷岁月”,么学红每次都是眼泪围着眼圈转。
2001年6月,么学红和丈夫带着帐篷,正式“驻扎”在林地。
当时,除了一大片树林和他们作伴,周围十几里内一个人影都没有。
到了晚上,风穿过树林发出呜呜的响声,仿佛狼群的呼嚎,令人毛骨悚然。
荒郊野地,没有水电,么学红就买来汽灯照明,每天早晨起来,整个脸被熏的黑黑的。
最难熬的是下雨天,雨天对林地来说,是绝好的滋补品,但对住帐篷点汽灯的么学红,实在是种考验。
有时候累了一天刚刚入睡,睡梦中觉得浑身冰凉,醒来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被雨浸透了,地面上也流出一道道泥沟。
眼看着雨越来越大,么学红和丈夫把洗脸的盆、喝水的杯子和所有能盛水的容器都派上用场,整整抗了一夜的“洪”。
快天亮时,雨稍小了些,可此时么学红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酸楚和委屈,她一下子坐在床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一齐涌上心头,接着泪水伴着雨水和汗水滂沱而下。
哭归哭,但打退堂鼓可不是么学红的脾气。
第二天,么学红照样早起,和请来的技术人员们一起打井找水源,盖房子。
饿了,垒几块石头支一个锅,大家一起煮面条吃。
三个月下来,水井打出了水,林地边也盖起了一间不算大,却能遮风避雨的砖房。
么学红却累瘦了,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连亲朋好友都不敢认了。
勇闯难关,苦尽甘来么学红的创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2002年,秋天临近,这是树木最为繁茂的季节。
远远望去,近200亩的林地里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
么学红象往常一样在林子里巡查,这时,她竟意外地发现,在林地西南角几棵杨树的叶子已经泛黄,有的部分脱落。
么学红意识到可能是遭遇了虫害,于是,她立即请来技术人员对树进行对症下药。
经过及时“诊治”,整片林子避免了一场虫害,么学红也松了一口气。
时光总是在人感觉最忙碌的时候,走得最快。
多少个寒暑交替,日日夜夜,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么学红的近200亩林地里新栽的6600多棵速生杨,成活率在85%以上,且长势喜人。
“我的林地还是阜蒙县林业局的样板林呢。
么学红自豪地说道。
饮水思源,不忘众乡亲初尝成功甜头的么学红,并没有忘记在创业之初曾经帮助过她的乡亲们。
么学红说:“乡亲们曾经帮助过我,我也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出来打工赚钱不容易,在我这干活的人,我都希望大家相处愉快。
”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么学红林地打工的村民都能及时拿到工资,从来没有拖欠过。
几年来,林地先后安置就业500余人次,只要是么学红的林地招人,八里卜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报名。
村里人都说,么学红不仅在事业上精明能干,是个好当家人,还生就一副菩萨心肠。
村里一个姓陈的村民,以前在么学红的林地里打过工,前些天,他的妻子患上了类风湿,他不得不辞工回家照看妻子。
因为生活困难,无钱看病,陈某十分着急,万般无奈之下,他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么学红借1000元钱。
么学红得知情况,二话没说,将1000元现金交给了他。
陈某感激得泣不成声。
管护林子的老姜头,每次看到么学红都叫她“救命的恩人”。
一个夏日的晚上,么学红的电话突然响了,是村民老姜头打来的。
电话里得知,老姜头的二儿子与人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要自杀。
么学红挂断电话,立即开车赶往老姜头家中,将他的二儿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500元的住院费。
经及时救治,他的儿子转危为安。
面对如今的成就,么学红说,创业苦,也有甜,一个人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真正体会到苦在哪里,甜在何方。
我喜欢现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多艰难也要一直做下去。
希望下岗的姐妹们挺起腰杆,自主创业,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她80年代毕业于省粮校,一直在我市粮食部门工作;她曾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任财务经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回乡历尽艰辛成功创办蛋鸡养殖场,去年又投资20万元将规模做成全市最大,并为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她就是粮食部门下岗职工**。
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务工20xx年,年近40、工龄快20年的**成了一名下岗职工。
虽突然间有点难以接受,但**只是淡然一笑:没什么,有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
于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
一个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点的工作难上加难。
经人介绍,**来到广州市,在一家私人营销企业当起了出纳,开始月薪不足1000元,还要自己掏钱住宿、吃饭。
为了立住脚,她起早摸黑,勤奋工作,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
她不但认真干好自己当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
由于她工作认真肯干、责任心强,三个月后,老板就每月发给她1500元。
半年业务熟悉后,她一人干起了两人的活,而且当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没有加班费)也一定完成。
**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时间长了,疼痛难忍,她就靠着门框或“按摩”。
寝室的女孩见她太劳累了,常常帮着按揉解除痛苦。
由于勤奋敬业,不到一年,她的工资增加到20xx元,并从出纳升任主办会计。
一年之后,月薪又涨至3000元,并升任财务经理。
为了创业,历尽艰辛回乡办鸡场20xx年底,在广州有一份不错工作的**做出了一个令大家不可理解的决定——辞工回家办养鸡场。
此言一出,家人和亲友无一人赞成,打定主意的她谁劝也没用。
在亲友处筹措了几万元钱,一天鸡也未养过的她,靠啃书本、拜师学艺,在白杨镇檀山村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檀山蛋鸡养殖场。
一般人只知道养殖业脏、累、苦,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业内人自己知道。
刚进鸡苗时,幼小的生命出壳当天就运到鸡场,开始要30多度的室温。
装空调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来,没钱就只有多吃苦了。
开始十几天,她吃住在鸡舍,日夜与小鸡相伴,因为烧柴火保温,时刻要添柴。
若想偷懒,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温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护,丝毫不敢怠慢。
这样她每天被热浪熏得口干舌燥,半个月下来,鸡是稍微长大了,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但人却瘦了一大圈。
为了节省开支,**一个人既要购料进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粪出粪,忙得不可开交。
丈夫要上班,所以她总是一个人默默辛劳硬撑着。
更令人担心的是进鸡场的路太陡了。
每逢下雨,拉料出粪的车都不敢来,所以饲料就卸在几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鸡场。
饲料不能淋湿,否则发霉则不能用。
碰雨天她得抢着扛,有时累得直不起腰,却仍不敢多耽搁一分钟。
如果说苦和累还可以顶过去的话,那么意外风险就令人难以承受了。
20xx年,由于鸡苗紧张,原来一家种鸡场老板的鸡苗供不应求,他就从山东进了一批鸡苗给**。
谁知这批鸡苗品种不行,刚到产蛋高峰期,产量就急剧下降,越养越亏本。
无奈之下,她只好把鸡卖掉,一次足足亏了4万多元。
家人劝其就此打住,她却坚决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梦想,扩大规模发展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的梦想就是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为家庭也为社会做点事情。
虽然养鸡场办起来了,并初尝成功,但她并不满足。
20xx年,**又努力扩大养殖量,继续她的“辛苦之旅”。
这既是因为她的事业梦想,也是形势所迫。
如今办养殖业,苦、脏、累不说,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唯有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下去。
三年的摸索实践,她经历了风险,也积累了经验,在家人积极支持的同时,**为自己的养鸡场规划了一个万羽规模蓝图。
在市畜牧水产局和白杨镇的支持帮助下,她说干就干,一个月就东拉西借凑了20万元资金,并将原来的鸡舍全部推倒重建。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操劳,一个万羽新型规模化养鸡场已经建好,并成为我市蛋鸡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养殖场。
目前,养殖场还安置了多名返乡残疾农民工就业。
回首过去,**十分感慨。
展望未来,她更加信心满怀。
下一步,她将用心把养殖场办好,为事业做大做强、为瑞昌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2000年,陈凤敏从哈尔滨针织厂下岗。
一夜之间,她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其爱人李世军也从建筑公司下岗了。
这一年,他们40岁。
孩子正在上学,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的正常开支都失去了来源,他们的心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为了生存,夫妻二人携手踏上了创业之路。
他们收过废品,干过熟食店,但效益都不是很好。
最脏最累的活儿是收头发。
把从理发店中收的头发一点一点清理干净,他们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但为了生活,两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着。
2003年,他们组建了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水电安装服务队。
遗憾的是,服务队仅仅运营了7个月,就被两家企业拖欠垮了。
到2004年初,他们已欠外债8万多元,生活彻底陷入了窘境。
一次,孩子在饭桌上天真地问陈凤敏:“妈妈,为什么咱家的菜里没有肉呢?”两口子互相对望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孩子不知道,别说是肉,就是买菜,爸爸妈妈每天都是从市场这头走到那头,挑最便宜的买。
陈凤敏一家三口的经历,许多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都曾经历过。
当他们手中的“铁饭碗”被打碎,而又未找到其他合适的饭碗”时,他们在那种“菜里没有肉”的生活中顽强地坚持着。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
国企职工下岗,是这场变革中的“阵痛”。
安稳的工作岗位没有了,妻子没了工作,丈夫下岗了……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
截至9月底,全省各类企业仍有8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
然而,他们又必须闯过这道关口。
陈凤敏和所有的下岗职工一样,在艰苦的创业路上摸索着,前进着。
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特殊的群体。
国务院在我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