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钢子午线轮胎结构设计(2)
全钢子午线轮胎结构设计(2)
Rm=8.50“,取C=252mm=9.9213“,
增加9.9213−8.50=1.4213“
C 可整理ppt
3
⑵断面宽B的确定:
根据一般规律,英制系列轮胎,轮辋每增大0.5 ”,断面 宽增大0.2 ” ,公制系列轮胎,轮辋每增大0.5 “ ,断 面宽增大5mm。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集的数据,综 合权衡确定B的数据。
H1' (110.24) H' (234.02)
可整理ppt
8
⑹行驶面宽b和弧度高h的确定: 行驶面宽b的确定以轮辋宽Rm为基准,一般情况下, b=Rm±15mm,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数值,高 速路和路况较好的条件下,b值较小,较差和恶劣 路况,速度较低,b值较大;h 的选取与b数值的确 定是相关的,行驶面较宽,相应h较大,行驶面较 窄,相应h较小。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b=216±15=201~231mm.取b=226mm.
H1由轮辋点到平 衡轴距离H1’和由 轮辋点到胎体冠 中心点距离H’的比 值来确定,一般 H1’/H’=0.3~0.5
可整理ppt
7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H=1/2(1121-511) =305mm H1’/H’ =110.24/234.02 =0.4711 确定H1 =150.5mm
H1 Hr R5
β根据轮辋相应部位尺寸来确定。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R3
取R4=21.5mm(轮辋23mm). 取R5=9mm(轮辋≤8mm).
R4
取Hr=21.5mm(轮辋23mm).
R2=〔1/4×(326-252-2×24.5)2 +(150.5-46)2〕/(326-2522×24.5) =443.06mm.
取R2=353mm.
可整理ppt
D
d
H
H1
R2
3.3
14
⑿下胎侧弧度半径R3的 确定:
根据R2和轮辋曲线, 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 集的数据,综合权衡 确定R3的数据。
H
h=7.7mm
b
h
可整理ppt
9
⑺胎冠弧度半径Rn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胎冠弧度半径Rn=(1.75~2)B,具体数 值根据需要来确定,b值较小、h值较小,Rn值较大, b值较大、h值较大,Rn值较小;对于较小规格轮胎, 胎冠一般采用一段弧设计,对于较大规格,胎冠一 般采用中间一段弧、两端为切线设计。
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集
b'
的数据,综合权衡确定
R
R1的数据为165mm.
H L h
Rn
R1
可整理ppt
12
⑽肩下反弧R的确定 对于全钢载重子午胎,肩下一般不采用切线,而采 用一反弧,反弧R过肩部端点和R1相切,一般b较 大,R较小; b较小,R较大。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集的数据,综合权衡确定R为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断面宽B增加宽度应为 (9.9213−8.50)/0.5×0.2=0.5685“=14.44mm
B’= 315±3.5%mm,考虑充气膨胀比率,取
B=312+14.44=326.44mm≈326mm
可整理ppt
4
⑶外直径D的确定:
根据整体设计的需要,一般B取值较小,D 就要取值较大。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集的 数据,综合权衡确定D的数据。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Rn/B=650/326=1.9939
b b'
可整理ppt
Rn
切线 R
10
⑻肩部形状的确定: 根据具体需要来确定,本地运输,拐弯较多, 一般肩部采用圆弧设计R’,长途运输,直线 行驶,一般肩部采用直角设计。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根据实际需要采用 直角设计。
≥24.5 ≤2°
R23
216(8.5") (36)
3.2
R≤8
8.50"X20"Ⅰ型平底轮辋
可整理ppt
≥27 ≤2°
14 R27
R≤8 2
5°
216(8.5") 32
8.50V"X20"Ⅱ型平底轮辋
6
H1' (110.24) H' (234.02)
⑸断面水平轴位置 的确定:
断面高H=1/2(D -d)
2、外胎技术设计
1) 、外胎断面轮廓曲线的设计; 2) 、 胎面花纹形状的设计;
3) 、外胎材料分布图的绘制.
可整理ppt
1
L h
b b'
外 胎
R1
技
H
术
B
R2
设
H1
计
R3
R4
R5
Hr
d
D
W
可整理ppt C
Rn
R
2
1、外胎断面轮廓曲线的设计
⑴着合宽度C的确定:
着合宽度C是根据轮辋宽度Rm确定,现在流行的 设计C=Rm+1.0~1.5 " ,一般情况下,较小规格 +1.0~1.1 " ,中等规格+1.3左右,较大规格+接近 1.5 ".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D’= 1125±1%mm,考虑充气膨胀比 率,取 D=1121mm
可整理ppt
5
⑷着合直径d的确定: 根据轮胎装配的轮辋尺寸来确定着合直径 d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d=511mm
R≥2.5 R≥1
46 Φ513.46
44.5 Φ508
b b'
R
Rn R'
可整理ppt
11
⑼上胎侧圆弧半径R1的确定:
R1=〔(H-H1-h)2+1/4(B-b)2-L2〕/(B-b)
结合其它方法途径搜集的数据,综合权衡确定R1的数据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
R1=[(305-150.5-7.7)2+1/4(326-226)2
-86.52]/(326-226) =165.7mm
以12.00R20 S811 18P.R为
B
例
R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1
取R3=90mm.
R3
R4
R5
Hr
可整理ppt
D
d
W
C
15
⒀胎圈部位弧度曲线设计:
根据轮辋曲线尺寸来考虑子口部位的设计,原则:即
与轮辋结合紧密,又要容易装胎。一般R4≤轮辋相应部
位尺寸;
R2
R5≥轮辋相应部位尺寸;
Hr≤轮辋相应部位尺寸;
D d
180mm.
b'
R
H L h
Rn
R1
可整理ppt
13
⑾下胎侧圆弧半径R2的确定:
R2=〔1/4×(B-C-2a)2
+(H1-Hc)2〕/(B-C-2a)
式中a为轮辋曲线宽的2/3.Hc为轮 辋曲线高.
一般情况下,R2 弧的延长线与 着合位置线的交点距离着合宽 度端点大约0~5mm.
以12.00R20 S811 18P.R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