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人的影响[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时间要紧,没有安全要紧;金钱再好,不如活着更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
如今公益广告已成为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它们的影响下,社区居民的言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B.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但不是强制的,A项不选;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公益广告成为社区的风景线,它对社区居民的言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项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答案:C2.世界精神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8日订立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微笑是一朵动人的花朵,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当每个人每天笑容洋溢,开心喜乐,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心洗涤了,心灵净化了,社会因此而祥和。
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文化,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3.2017年,冯树凭家入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他说,教育子女成长是父母一生的功课,永无下课之时。
26年前,为把家庭的好品质传承下去,他办了一张家庭小报——《家》,其主线就是坚持表扬,对全家17口人的优点及时记录。
材料旨在告诉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家风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③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需要培养④优秀文化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主旨在于通过表扬的方式传承家庭好品质,①材料未体现;物质载体不是家风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4.虽同在地球村,但异域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文化的多样性又造就了各国人的群体差异:中国人置家庭于首位,美国人标榜安全第一,印度人重视教育……这说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③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可能有相同的特点④文化决定各国人们观念上的差异A.①③ B.①④C.①② D.②④解析:各国文化不同,导致各国人们的总体观念和看法不一样,体现了①②。
③说法错误;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答案:C考点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5.据相关数据调查,美国电视剧有75%的资金来源于植入式广告。
植入式广告是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在保障观众持续观看相关文艺作品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
由此可见( )①广告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有形的、非强制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不知不觉”体现了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故题肢①正确;通过广告达到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的效果,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交融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故题肢②正确;题肢③④说法错误,因为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的、无形的,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6.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解析: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指文化氛围和环境会对人无形中形成影响,①④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符合题意;②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不符合题意;③描述的是雪景,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考点三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7.在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
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
这段优美的话语( ) A.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省B.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C.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D.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解析:优美的话语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项正确。
A、D两项不符合题意;努力奉献,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C项错误。
答案:B8.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一股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关注。
“诗词达人”、点评嘉宾、主持人“圈粉”无数。
观众在观看和参与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自有诗意”“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有塑造人心的力量”等语句的含义。
这些共同的感悟说明( )①诗词修养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③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培养健全人格④文化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主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错误。
④错在文化来区分性质,不选。
材料中“观看和参与”“更深刻地体会”体现了②③。
答案:C[B组提能强化练]9.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往往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西方人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这说明(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10.(2016·浙江卷,34)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政府和企业建设“文化车间”的理由。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②不选;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实践,而不是物质载体,③的说法错误。
答案:B1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音乐家创作了《富强之路》《民主之风》《文明之花》等13首歌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诗歌中、在音乐中,将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充分说明( )①人的文化素养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②适当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之根本③不同形式的文化是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常发生于潜移默化之中A.②④ B.②③C.①④ D.①③解析:题干中艺术工作者围绕核心价值观创作出13首歌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④正确;②中“根本”夸大了载体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优秀文化是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③不选。
答案:C12.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一首好的歌曲、一部好的影视剧,往往能唤起亿万群众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对美好情操的追求。
这表明( )①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②文化塑造完美人格③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④文化具有教育感化人的功能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①错误,文化不仅包括精神产品,还包括精神活动;②错误,优秀文化才能塑造完美人格。
答案:D[C组大题冲关练]13.“剩宴”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中国式浪费”的背后是国人自古以来讲面子的文化心理。
有的人并不愿意浪费,但在讲面子、讲排场等文化环境中,浪费也逐渐成了习惯。
铺张浪费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
中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厉行勤俭节约,禁止铺张浪费。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的知识分析产生中国式浪费现象的原因。
(2)请运用“文化与社会”有关知识,就如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厉行勤俭节约,减少铺张浪费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自古以来”的文化心理体现了深远持久;“讲面子、讲排场等文化环境”体现了潜移默化。
本问理论不难,关键是理论结合好材料分析。
第(2)问,一是注意知识范围“文化与社会”,对其进行有效梳理;二是可侧重从思想和环境行动上提建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学科语言的运用,禁止大白话。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文化”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是“中国式浪费”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中国式浪费”现象的产生与“面子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①开展鼓励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关主题教育宣传活动。
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文化素养。
(其它合理建议亦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播出后,成为舆论热点;歌曲《六尺巷》在春晚唱响后,旋律与内涵令人印象深刻;电视剧《于成龙》于近期播出,也引发广泛关注。
反腐既要通过制度加压,也要形成文化,达到成风化人的效果。
这些文艺作品使用的是艺术语言,与政策文件的话语模式形态不同、功用各异。
文艺作品往往能够触及人们的心灵,有利于就反腐话题凝聚全民共识,产生情感认同,从而形成共同推进反腐工作的舆论文化氛围。
打虎拍蝇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文化土壤更显重要,如此方能形成结构谨严、层次分明的反腐格局。
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既需要铁一般的约束,也需要春风化雨的滋养。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文艺作品在提髙反腐败成效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