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地貌

第五章 地貌

第五章地貌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貌动力也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1构造运动2气候因素3岩性因素4生物因素5人类活动因素
☀基本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和平原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
平原:高平原(高原)与低平原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复杂化2 改变降水量分布3对生物界造成影响4 对自然界地域分异影响5 对土地类型分化影响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

3 生物风化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残留矿物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物质。

次生矿物以粘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为常见。

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

三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1崩落与崩塌地貌
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

崩落形成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

2滑落与滑坡地貌
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3蠕动
坡面碎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第三节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而三者均受流速,流量与含沙量等因素制约。

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地貌
2 沟谷流水地貌
3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不包括挟沙水流与滑坡在内。

形成泥石流必备三个条件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补给。

通常将泥石流分为稀性与黏性两类,也有增加过渡性与塑性,共分四类的划分法。

泥石流沟谷与泥石流扇是泥石流作用形成的主地貌类型。

泥石流沟谷上段为松散物质区,中段为痛过区,下段为山口堆积区。

三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发育
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凹地。

河谷通常有谷坡与谷底组成。

(二)河床与河漫滩
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河漫滩则是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1深槽与浅滩
平原上的冲击性河床,由于某一河段水流能量集中而发生侵蚀,相邻的上下河段能量分散而发生堆积,因此深槽与浅滩必然交替出现。

2边滩与河漫滩
细粒悬移物质即河漫滩相冲积物如粉砂,黏土和亚粘土覆盖于粗粒推移物质即河床相冲积物之上,形成二元结构,边滩也发展为河漫滩。

3心滩与江心洲
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积而成的。

(三)三角洲和洪积扇
1河口三角洲
(1)鸟足状三角洲(2)尖头状三角洲(3)扇形三角洲(4)多岛形三角洲
2洪积扇指干旱,半干旱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三角洲平原与冲击——洪积平原均可统称冲积平原。

(四)河流阶地
(五)河谷类型与河流劫夺
1河谷类型
2河流劫夺
四. 准平原与山麓面
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我国也称之为岩溶地貌。

喀斯特作用
1化学过程2岩性与构造条件3水动力条件
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
一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
冰川塑造地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冰川运动实现的。

冰川滑动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的刨蚀作用和拔蚀作用十分突出。

2冰川地貌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

其中,冰川遗留的各种堆积物总称为冰碛。

二冰缘地貌
(一)冻土的一般概念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称为冻土。

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为寒土。

两类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p286)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主要地貌:1石海与石河2构造土3冻胀丘和冰锥4热融地貌(p287)
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作用
充足的沙源与多大风的气候特点相结合,使风沙作用成为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并形成独特的风沙地貌。

(一)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与磨蚀。

并非所有的风都可进行吹蚀,只有当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动的临界速度时才能发生吹蚀,这种风称为起沙风。

(二)搬运作用
(三)风积作用
二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1风棱石与石窝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4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二)风积地貌1沙丘,包括横向沙丘,纵向沙丘与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而流水作用居首位。

1黄土沟谷地貌,有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几类2黄土沟间地地貌,有塬,梁,峁。

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一)海蚀地貌: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海蚀作用。

1海蚀穴2海蚀崖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
2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二)沙岸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海底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过渡性地带的区域成为大陆边缘,它是大陆的组成部分。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二)海底沉积物
1近海沉积2远海沉积
第八节火山地貌
1灰渣火山锥。

2富硅质熔岩穹丘3基性熔岩盾4次生火山锥5复合火山锥6破火山口7火山塞8火山口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