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被类型综合分析

植被类型综合分析

植被类型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群落特征类型及分布热带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无明显季节差异,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

砖红壤;有些地区形成酸性富铝风化壳;土层深厚,质地粘重,pH值4.4-5.5;生物大小循环活跃,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含量低。

种类成分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特高;雨林内通常没有优势种。

热带雨林的成层现象比其他植被类型复杂,可分为5~8层。

雨林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关系密切。

雨林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巨高位芽和大高位芽占比例很大。

茎花现象(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板状根增加稳定性、叶具滴水尖加速排水。

藤本植物在数量和群落作用上均不显著。

附生植物数量多,绞杀植物、寄生植物较多。

没有明显的季相,不存在季节变化,也没有休眠期。

净生产量每年每公顷约10—30t。

类型: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沼泽雨林;分布: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亚洲热带雨林区。

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有表现明显的旱季、降雨量少和温差大。

同热带雨林;砖红壤。

旱季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种类成分、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落叶乔木所占的比重变化很大。

植物的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净生产量约6~35t。

受干燥季风影响的地方就有热带季雨林分布。

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半落叶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常绿季雨林;稀疏草原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在夏季,干季显著。

分布于砖红壤或红棕壤以及砖红壤性红壤的地区。

各类稀树草原都发育有较发达的草本植物层,但均由C4型植物组成。

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皮很厚,地上部分受火烧或旱害后萌生力很强,树干多分枝,常具刺,有的树冠扁平如伞状,种子有厚皮保护。

稀树草原群落的分布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

非洲面积最大,且多种多样。

澳大利亚的稀树草原有多种常绿的桉树为优势种。

南美巴西高原上分布着萨王纳疏林。

亚洲稀树草原分布在印度半岛以南,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

红树林分布于热带海滩,受气温和水温的影响大。

多见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海湾内或河口地区。

土壤为滨海盐土,土壤含盐量3.5%左右,较高。

土壤质地、含盐量的浓度以及潮水淹浸时间的长短,影响着红树林在海滩上的带状分布。

组成以红树科为主;“胎生现象”进行繁殖;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肉质叶和低渗透势,发育可排除盐分的腺体。

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最为发达,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范围内。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的沿海,在广西和台湾亦有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湿润气候,雨热同期,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

酸性至微酸性:PH 4.2—6;富铝化作用明显;次生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质地粘重。

种类相当丰富,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

季相更替不显著;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基本层次。

层间植物有常绿和落叶两类,但常绿植物占优势。

净生产量为10t/hm^2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侧,它在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

典型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瓦尔迪维亚暖温带常绿雨林;亚热带森林;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14℃,但雨量颇丰。

土壤微碱性,地表干旱落叶阔叶树繁生。

树种多且落叶成分多,有很多温带科属。

我国亚热带石灰岩低山地区;我国中亚热带中山;我国北亚热带。

硬叶常绿林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土壤浅薄,含水量季节性变化强烈,土壤总蓄水量在旱季强光高温条件下远不能满足植物需求。

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

植物组成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

硬叶林下草本层生长稀疏。

植物体具刺。

净生产量8t/hm^2。

地中海地区;加利福尼亚地区;其他地区:智利、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国西南亚热带山地。

荒漠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

土壤组成与母质近似,腐殖质含量少。

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

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土壤反映呈碱性,pH高于8。

受水分条件限制,深根植物普遍。

植物生长稀疏。

极端干旱区,荒漠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植物全部集中到侵蚀干沟或低地生长,形成紧缩型植被。

净胜产量7t/hmm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热带亚热带荒漠;南非亚热带荒漠;.美洲荒漠;澳大利亚荒漠。

温带荒漠:亚洲温带荒漠(半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短生植物荒漠、叶状体荒漠);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荒漠。

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温暖季节降雨。

受季风影响,气候夏热冬寒比较显著,雨水多半集中在夏季。

棕壤和褐土。

淋溶和粘化过程明显,有粘化层(褐土有钙化过程和钙积层)。

土壤呈微酸性到微碱性。

群落外貌上有明显的有规律季相更替。

夏绿阔叶林的生活型谱,表现为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高位芽植物占一定比例。

森林的结构是乔木可分二个层,一个灌木层,草本可分二到三个层和一个地被层。

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不起显著作用,藤本植物以草质或半木质为主。

夏绿阔叶林的总生产量虽不高,但由于消耗较小,因而净生产量较高。

10t西欧和中欧、东欧部分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北美洲分布在五大湖以南,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向东的大西洋沿岸的低地,也分布于纵贯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下部。

南美洲智利南部。

亚洲分布于东部沿海的区域,包括我国东北、华北,以及朝鲜和日本北部。

俄罗斯仅在萨哈林岛的南部有小片分布。

寒温性针叶林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十分严寒。

寒冷海洋气候和寒冷大陆气候均有分布。

灰化土,有机质分解程度低,表层有滞水,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土壤呈强酸性,pH值达3.9-5.0。

北方针叶林是由松柏类植物,如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形成。

针叶树木的叶缩小成针状,并具各种抗寒抗旱的结构。

北方针叶林往往是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

各种针叶林的外貌,由于优势种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生长季短促使北方针叶林单位面积净生产量低于其他森林类型,平均为8t/hm^2,但是面积大。

亚欧大陆:德国云杉和欧洲赤松在欧洲的针叶林内是基本的建群种。

寒温性针叶林分布在我国最寒冷地区。

阿尔泰山山地分布着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冷杉林。

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

北美洲针叶树种远较欧洲复杂和丰富。

针阔叶混交林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暗棕壤,较贫瘠的土壤,砂质或硬质土。

在夏绿阔叶林带和北方针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区域,那里有时是纯针叶林和纯阔叶林镶嵌地相互交错分布,有的则形成针叶树和阔叶树混交的。

分布于我国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和朝鲜的部分地区。

在东欧,欧洲赤松与栎树等形成混交林。

在北美广泛分布。

草原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草原地区的气候干燥,雨量少而变化大,并多集中在温暖夏季。

冬季寒长,无霜期约在120—200d。

淋溶弱,盐基丰富,有明显钙积层;呈中性或碱性;土壤有机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

草原上的群落呈暗绿色,高度不大,植物体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包括丛生禾草)为主。

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包括短生植物)、小灌木及风滚草等。

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达。

此外,植物的地下部分也强烈发育,根系分布较浅。

草原植物的发育节律与草原气候呈明显的适应。

具有明显的季相更替。

欧亚大陆:主要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北美洲:群落的演替:从东至西随着干燥度的增加,高草普列利—混合普列利—矮草普列利。

南美洲:草甸草原(草原群落中最湿润的类型,建群种是中旱生植物为主)、典型草原(草原中的典型类型,建群种是由典型旱生或广旱生植物组成)、荒漠草原(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强度较高的丛生禾草组成)、高寒草原(适应高海拔地区寒冷半干旱气候的一种特殊类型)寒带苔原夏季短促而寒冷,越向北温度越低。

年降水量为200—300mm,大约60%是在夏季降落。

但蒸发量极小,气候仍是非常湿润的。

苔原多处于极圈内的极地东风带内,风速极大。

具有深达150—200cm的永冻层,上部水不能下渗,引起了沼泽化。

苔原植物通常为多年生植物,极少是一年生的。

多种繁殖适应方式(营养繁殖、非周期种)。

水势较低,匐匍伏地型和垫状植物十分典型。

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

属于长日照植物,同时营养期短。

植物种类组成贫乏,苔藓和地衣也很典型。

欧亚大陆:西部苔原带最狭窄,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和东欧—向南移;亚洲东部主要发育着山地苔原。

俄罗斯内面积最大,从南向北分为灌木苔原、藓类-地衣苔原、北极苔原。

我国无平地苔原,在长白山分布着小灌木、藓类高山苔原。

北美苔原:北美大陆的北部及其邻近的岛屿,苔原界线南达51°N的哈得孙湾和58°N的拉布拉多半岛。

美洲大陆西部的阿拉斯加苔原分布在较高纬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