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超导体
9
4.2
超导电性的基本特征
一、零电阻效应
常见的导体是各种金属(如金、 银、铜、铝等),它们的电阻率非常低 (电阻率一般在10-5Ω •m ~ 10-12Ω •m)。
常见的半导体是一些能隙甚小(2.5eV 以下)的绝缘体(如硅、锗)和某些化合物 (如砷化镓、锑化铟) 10 (电阻率一般在10-6Ω •m ~ 107Ω •m)。
1950 年 H.Frohlich ( 弗 罗 列 希 ) 提出了电子间通过声子相互作用作为 超导电性的微观机制。 1956 年 Cooper (库柏)提出超导 态中的电子是两两束缚在一起的,而 不是普通导体中的自由电子。
4
1957年,J.Bardeen(巴丁)、 L.N.Cooper (库柏) 、 J.R.Schrieffer(施里弗)发表了 现在叫BCS理论的超导微观理论, 第一个成功地解释了超导体的性 质。 (197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2
迈斯纳效应和零电阻效应是 超导态的两个独立的基本属性。 衡量一种材料是否具有超导电 性,必须同时看是否具有零电阻 效应和迈斯纳效应。
R Τ曲线(电测量) χ Τ或Μ Τ曲线(磁测量)
23
完全抗磁性,即超 导体本身产生的磁场与 外磁场方向相反,由于 同性相斥,斥力可使超 导体悬浮在空中,称为 磁悬浮。 利用磁悬浮可制作 无摩擦轴承,还可以制 成超导磁悬浮列车,其 速度可达到或超过 500Km/h.
{
3、 临界温度的同位素效应
前面已介绍了临界温度Tc是物质参数,取决于材料的组成, 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同一种超导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其Tc各不相同, Tc 与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M 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Τc Μ
常数 (对同一种元素而言)
对于大多数元素, α ≈0.5 , Tc 依赖于 M 的这种现象称为 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效应说明当 M→∞ 时, Tc →0 即没有超导电性。当 原子质量 M 很大时,晶格原子就几乎不可能有晶格振动。
26
27
有些超导体存在着两个临界磁场Hc1 (T) 和Hc2 (T)。这两个Hc(T)随c1 (0)和Hc2 (0) 。两曲线交于 Tc ,即只有一个Tc ,如图8.1.3b所示。
28
按照临界磁场Hc(T)的数目,可以把超 导体分为两类: ①只有一个临界磁场的超导体称为第 一类超导体,第一类超导体在超导态具 有完全抗磁性和零电阻性。 ②有两个临界磁场的超导体称为第二 类超导体。
29
对于第二类超导体: 当 T < Tc ,H < Hc1(T) 时处于超导态﹙具有 零电阻性和完全抗磁性﹚; 当 H > Hc2(T) 时处于正常态; 当 Η c1 Τ Η Η c2 Τ 时,处于一种混合状 态,在此混合状态中具有零电阻特性,但不具备完 全抗磁性(磁通钉扎)。由于第二类超导体有较高 的Hc2(T) ,故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
振动)的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的根源。
所以,同位素效应明确告诉我们:电子与声子(晶格
32
在同位素效应实验结果发表之前,弗罗列希 ﹙H.Frolich﹚鉴于导电性良好的碱金属和贵金属都 不是超导体,是因为这些金属的电子——晶格振动 相互(声子)作用很微弱。 而常温下导电性不好的材料在低温下却有可 能是超导体。临界温度 Tc 较高的材料常温下导电 性能差,这是因为其中的电子——晶格振动(声子) 相互作用强。 因此弗罗列希认为这正是高温下引起电阻的 原因﹙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而在低温下导致 超导电性。 同位素效应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弗罗列希提出 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是超导电性根源的探讨 33 方向。
{ Η Η Τ
c
25
Τ Τc
实验表明Hc(T)与温度T有关, 其函数关系可用如下经验公式描述 2 Τ Η c Τ Η c 01 Τ c 式中Hc (0)是 T =0K时的临界磁场, 显然 Hc (Tc)=0, 图8.1.3给出了Hc值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13
当 T > Tc,材料处于 正常态,当T < Tc,材料 进入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 状态——超导态,这种转 变是一种相变(可逆相 变)。 临界温度 Tc 是物质 常数。同一种材料在相同 条件下有确定的值。但杂 质的存在可使转变温度区 域增宽。影响超导材料的 品质。
14
常用的观察超导现象的方法是:在超导 环形回路里激发一电流,通过测量电流的磁 场来确定电流的变化。正常态下电流在10-12s 内衰减掉。 然而,在超导态下实验持续了3年,尚未 发现电流的任何衰减。 由此可以推出超导体电阻率 ρ <10-28Ω •m,即零电阻, (导体电 阻率一般在10-5Ω•m ~ 10-12Ω•m )。 超导体可看成是电导率为无限大的导体, 其内部电场为零,是一个等势体。
7
1986年G.Bednorz(贝德诺兹)和K.A.Muler(缪勒) 发现某些稀土元素的氧化物(陶瓷)是超导的,其转变温 度在30K以上,叫做高温超导体。 (1987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起了全球性的高温超导热。随 后相继发现的一系列高温超导材料,其转变温度最高达到 135K,可以用价廉的液氮(沸点在0.1Mpa 即一个大气压 下约为77.3K)来实现冷却。这就使超导材料的大规模应 用出现了新的前景,从而大大地推进了高温超导的研究和 应用。 我国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处于国际前列,我国是最早发 现液氮温区超导的国家之一,超导材料实用化的主要参数 之一临界电流密度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4
三、超导体的三个临界参数
超导电性除了临界温度参数外,还有两个临界参数。 1、 临界磁场 实验表明,磁场也可以破坏超导电性。把处于超导 态(T<Tc)的样品置于磁场中,当磁场大于某一临界值 Hc(T) 时,样品将恢复到正常态,称这个保持超导态 的最小磁场Hc(T)为临界磁场。 就是说样品在磁场中要保持超导态,必须同时满足
20
Β 0 r Η 0 1 Η 0 M 所以 1 H 得 M H 超导态的状态方程
式中µ 为磁导率,χ为磁化 率, M为磁化强度
即 处于超导态的样品,
决不允许有净的磁场存在 于它的体内——迈斯纳效 应(完全抗磁性)
可实现磁屏蔽
21
迈斯纳效应说明: 1 、超导体与理想导体的性质是 根本不同的。 2 、超导态是一个热力学平衡状 态,即在给定的条件下 ( 如温度,磁 场 ) ,它的状态是唯一确定的。与达 到这一状态的具体过程(途径)无关。 可用热力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3.3
超导转变热力学
迈斯纳效应以及其它实验 表明超导态是一个热力学平 衡态。 由正常态进入超导态或相 反的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可逆相变过程。
2
当时物理学家们完全不理解超导态的电阻为 什么是零,直到1931年发现锡在转变为超导态时 比热容有跳变。 说明正常态→超导态的转变是个相变。 同年,W.Meissner(迈斯纳)等人发现,处 在超导态的物体完全排斥磁场,既磁感线不能进 入超导体内部,这一特征称为完全抗磁性(也叫 迈斯纳效应)。 迈斯纳效应是超导电性另一个基本特征。 迈斯纳效应与施加磁场和冷却样品的前后次 序无关。 3 说明超导态→正常态的转变是可逆的相变。
第4章 超导材料
超导电性的基本特征 超导转变热力学 超导的唯象理论及超导的电磁性质 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 超导隧道效应和约瑟夫森效应 超导材料的发展
1
4.1 超导现象
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H.K.Onnes发现 有些物质从特定的温度开始降温,会转变为 完全没有电阻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超导( 电)现象。(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这个与材料有关的特定的温度叫 转变温 度Tc。 零电阻是超导电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8
超导研究领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 卡末林-昂纳斯:研究氦气液化及低温下物性 1972年 巴丁、库伯和施里弗:提出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 1973年 吉欧弗:发现超导体中正常电子的隧道效应 约瑟夫森:约瑟夫森效应 1987年 贝德诺兹、缪勒: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目前,室温超导材料及高温超导理论是公认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级的问题
15
二、迈斯纳效应(完全抗磁性)
在超导体被发现的22年(1911 ~ 1933年)时间里,人们从零电阻现象出 发,一直把超导体与电阻为零的理想导 体完全等同起来。 1933年,经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的 磁测量实验,人们才认识到超导体有不 同于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的磁学性质。
16
对于理想导体(电阻为零) 由欧姆定律 j E 因 j 有限,σ为∞(ρ→0)
所以理想导体内部 E = 0 由麦克斯韦方程
B E 0 t
所以理想导体内部的B不随时间变化 ,其取值由初态值决定.下面用实验验证
17
理想导体: a→d先冷却为理想 导体,然后加上外磁 场,再撤消外磁场; e→g先加外磁场, 然后冷却为理想导体, 再撤消外磁场。 由此推断出: d和g样品所处的 温度和外磁场完全相 同,但样品所处的磁 化状态不同
5
1962年 B.D.Josephson从理论 上预言了超导隧道效应(现在常叫 约瑟夫森效应).
他的预言不久就被实验证实了。 (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约瑟夫森效应基础上制作的 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是 超导体在电子学方面应用的核心部 件。
6
1986年以前所发现的超导体,其转 变温度均不超过23.2K(合金 Nb3Ge) , 这意味着超导现象必须用液氦冷却才会 出现。(元素超导体转变温度最高值铌 9.2K。) 液氦是一种温度最低液体,在 0.1Mpa(一个大气压)时沸点为4.2K。 由于氦是稀有元素,价格贵、液化 难度大,冷却效率低,这些因素大大限 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
18
理想导体:
在给定温度和 外磁场条件下,理 想导体的状态与其 变化的具体途径有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