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同行互助

教师同行互助

——巴尔扎克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三)学习实用、有效的技能
• 观摩 • 基本解释: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观摩教
学,观摩演出。
• 详细解释: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 究。
观摩
• 现场听课
• 看录像
教师为什么要同伴式学习?
• (一)解决疑难杂症 • (二)汲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力量 • (三)减少教师工作负担
相交得两个灭点F1、F2 (可参阅图a)。
(a)
(b)
40
什么是同行互助?
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 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 ,旨在实现教 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 教学研究活动。
同伴互助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手段,是一个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互相帮助,交流知识和技能, 给出反馈意见。
道尔顿
结论
同伴互助式学习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的途径
教师怎样向同伴学习?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二)讲究学习方法 • (三)争取广泛支持 • (四)不断总结提升
(一)端正学习态度
• 1.虚心 • 2.真诚、真挚的心 • 3.宽容
(二)讲究学习方法
• 1.向同事:听课、交谈、直面请教。
• 2.家长:问卷、家长座谈会 家访。 3.远程同伴(专家):论坛、视频。
直线的透视规律之二 与画面垂直的基面平行
线的灭点与主点Vc重合
28
(3) 与画面相交的一般位置直线有两种情况: ①前低后高直线的灭点F1在视平线上的上方,称为天际 点;
(a)EF1∥BA Ef∥ba F1为天际点
29
②前高后低直线的灭点Fd在视平线下方,简称地下点。 但它们基透视的灭点仍在视平线上。
(一)解决疑难杂症
•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气。
(二)汲取知识、经验和力量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 同伴式互助带给教师的力量远远大于教师 自己的努力。
(三)减少教师工作负担
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 师之间以及在课堂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 切磋、协作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
童谣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 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 两只 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 三只蚂蚁来 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团结协作、同行互助,是教师事业形成 的基础。
1+1>2
狼捕猎的过程
“伴”是集体的智慧,“助”是集体的精神。
教师该向同伴学习什么?
图1-4 与画面相交的基面 平行线的透视特征
25
直线的透视规律之一 与画面相交的与基 面平行的直线的灭点 必在视平线上。
灭点与迹 点的连线为 其全长透视。
26
(2)与画面垂直的基面平行线的灭点与主点Vc重合,其 他性质与上述的画面相交线相同(图5)。
图1-5 与画面垂直的基面 平行线透视特征
27
(1)基面 G:建筑形体所在的地平面,(H投影面)。 (2)画面 P:透视图所在的平面,(V投影面)。 (3)基线 GL:画面与基面的交线,(相当于OX投影轴)。 (4)视点 E:投影中心,相当于人的眼睛。
(5)站点 e:视点 E在基面上的正投 影,相当于人站 的位置。
21
点的透视规律之二: 点的透视与该点的基透视同在
图1-7 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和 在画面上的竖直线的透视特征
32
直线的透视规律之五 位于画面上的竖直
线的透视与本身重合。
33
第二节 平面图形的透视特征及画法入门
一、平面图形的透视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平面
图形的透视特征仍为 平面图形(但当平面通 过视点时,其透视将 积聚成一直线)。
34
如图所示,设有一矩形ABCD位于基面上(图中用投影 abcd标记),显然,分别作出矩形的直线AB,BC,…的透 视AB,BC,…之后, 由这些直线透视组 成的轮廓,就是该 平面图形的透视。
(b)EFd∥CD
Ef∥cd(基透视)
Fd为地下点30源自直线的透视规律之三 与画面相交的一般位置直线有两种情况:
前高后低(上斜变线)和前低后高(下斜变线)的 斜线透视,其灭点分别在视平线上方和下方。
31
(5)位于画面上的竖直线的透视与本身重合,即反映直
线本身的实长,称为真高线。如图7中的竖直线CD.
35
在这个透视图中原来相互平行 的轮廓不再相互平行,原来长度 相等的图线也不再相等,而产生 了“近大远小” 的变化。
36
二、平面图形的透视画法入门
下图表示利用站点e出发的视线绘制透视图的基 本方法(通称视线法)。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先
用正投影图表达出建 筑物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再根据正投影图 画出建筑物的透视图, 以审视其外观设计质 量。
(一)学习同伴对待事业、对待知识的态度 (二)学习同伴的独特思想或理念 (三)学习实用、有效的技能
(一)学习同伴对待事业、对待知识的态度
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 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 以改变态度。
(二)学习同伴的独特思想或理念
教师就要学习同伴的思想,在不断丰富发展中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 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一条垂直于基线GL的竖线上。
22
(3)位于画面P上的点(例如B),它的透视B与本身重合; 它的基透视b也与基面投影b重合,并且落在基线GL上。
图1-3 点的透视规律
23
点的透视规律之三 在画面上的点,它的透视与本 身重合;它的基透视也与基面投 影重合,并且落在基线上。
24
三、直线的透视规律(与画面五种位置透视) (1)与画面相交的基面平行线(即水平线)的灭点必在视平 线上,它与画面的交点M到基线的距离反映该水平线到 基面的距离,如图。其中MF称直线AB的全透视; AB为 直线AB的透视;那么mF就称直线AB基透视的全长透视。
因此,这里也 用建筑物的正投影 图绘制透视图。具 体作图步骤如下:
37
图8 平面图形的透视特征及其画法
38
(1)选定一张图纸即画面 P,根据给定的条件或要 求在适当的位置画出基线 GL和视平线HL如右图的上 半部所示。 (2)在画面P的下方画出基 面G上的所有投影。
39
(3)过e点作ef1∥ad、ef2∥ab分别与GL相交于f1、f2, 过f1、f2作投影连线分别与画面P上的视平线H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