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

(四)状语:1.状语的定义和构成:(1)什么是状语: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

如:①我们[非常]愉快。

②人民教师[辛勤]地工作。

③他[可能]是我们的导师。

④同学们[都]挤在楼道里听报告。

例①如果只说“我们愉快”,仅仅是一般性的陈述;用上状语“非常”以后,不但表明了“我们”处于“愉快”的状态,而且表明了“愉快”所达到的程度。

例②的状语“辛勤”也表明工作的程度。

例③如果没有“可能”出现,那么它就是一个肯定判断,表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是”前加上能愿动词“可能”以后,句子表达的就是一个可能性的模态判断,表明那仅仅是一种推测。

例④的谓语是个连动词组,“都”是附加在这个谓语上的,是修饰限制整个谓语的;整个句子表达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表明“同学们”中的每一个人毫不例外地在做什么。

状语一般在谓语之前,但也有在主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的。

如:① [阶梯教室里],老师在讲课。

⑥他走了,[慢慢]地,[慢慢]地。

这种状语同一般状语的位置不同,因而常常用逗号把它们同句子的其他成分隔开。

(2)状语的构成:副词经常做状语。

因为谓语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而副词又常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所以,副词做状误是最常见的,可以说是它的天职。

如:⑦看热闹的人们[渐渐]散了。

⑧我们[马上][就要]考试了。

⑨我们[一定]坚持下去!⑩真没有想到啊,他[竟]是这样的一个人!上例的“非常”是程度副词作状语,“都”是范围副词作状语,“渐渐”“马上”“一定”“竟”分别是表频率、时间、肯定、语气的副词,也都作状语。

状语由哪种副词充当,就表示了哪方面的意义。

形容词除了常作定语外,还常作状语。

如:⑾大家[爽朗]地笑了起来。

⑿学生[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

⒀老师[仔细]地批改了学生的作业。

⒁战士们[整整齐齐]地站着。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所以形容词作状语一般是修饰性的,从情状的角度修饰谓语,用来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有些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如:“[早]知道了”,“[少]出去几次”,“[紧张]地注视着”等等。

但是,有些形容词做状语往往用重叠形式,如:“[圆圆]地排成一个圈”,“[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痛痛快快]地笑一顿”,“[整整齐齐]地站着”,“[黑压压]地挤了一教室”,等等。

某些代词和名词有时也作状语。

这里所说的“某些代词”指的是能代替动作或性状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如:这件事[这么]办吧。

你[怎么]来的?这里所说的“某些名词”,主要是指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

和少数能表示方式的普通名词如“历史、部分、本能、集体”等。

如:小红[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

咱们[太原]见。

我们必须[历史]地评价古人和他的作品。

咱们[集体]购票。

动词中除了能愿动词常作状语外,某些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也能作状语。

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

如:同学们[注意]地听着老师讲课。

她[害怕]地躲了出去。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们[不应该][教条主义]地看问题。

我[实在][不愿意][这样]做。

除了能愿动词以外,动词作状语一般要带“地”。

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之所以能作状语,是因为这类动词能从情状角度修饰谓语。

在词组中,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方位词组常作状语,数量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等也可以作状语。

如:我[一把]拉住他的衣袖。

(数量)大家[一个个]地进了会议室。

(数量)大家[积极而热情]地帮助我。

(联合)我们[要][坚决并彻底]地肃清民族虚无主义。

(联合)小杨[非常刻苦]地学习外语。

(偏正)幼儿园的小朋友[非常认真]地做广播操。

(偏正)妈妈[忍不住]笑了。

(补充)我们[要][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消费。

(动宾)中国运动员[精神异常振奋]地参加比赛。

(主谓)党的恩情[比海]深。

(介词结构)小燕儿[一阵风似的]闯了进来。

(比况词组)[教室里],同学们鸦雀无声。

(方位词组)[对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地考虑考虑。

(介词结构)[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

(介词结构)[关于目前的形势],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

(介结)上面句子中的状语,少数是修饰性的,如“端端正正”。

大部分是限制性的,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数量、范围以及性状的程度等等。

形容词作状语是修饰性的,用来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状语一般是放在主语后的,一些表示时间、处所、条件、关涉对象等的状语可以放在主语前面。

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总是放在句首。

那些可以有两种位置的状语,放在句首时总有一定的原因,或者是照顾上下文的连接,或者要强调状语,或者状语较长。

状语较长较多时,放在句首,可以使主语和谓语中心靠紧,句子的结构显得紧凑些。

有时候,状语是几个分句共用的,如:“[夜晚],市区万家灯火,人人满面光辉。

”放在句首是由于结构和表意上的需要。

2.状语和助词“地”。

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一个标志。

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所以有的状语后面一定不能加“地”,有的必须加“地”,有的可加可不加,情况也很复杂。

状语带不带“地”,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副词、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一般不需要加“地”。

如:我[今天]去。

他们[非常]愉快。

我们[马上]走。

请[屋里]坐。

你[怎么]来的?这件事[这么]办吧。

(2)一般名词作状语,一定要带“地”。

如: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

(3)形容词、动词作状语,往往要带“地”;但是能愿动词作状语,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能带“地”;如:“你[应该]知道”,“[快]跑、[大]干、[苦]战、[轻]放”等。

双音节形容词包括重叠式,加不加“地”是两可的,有时加,有时不加。

如:“慢慢地倒了”。

——“慢慢起来”。

“热烈地拥抱”——“热烈欢迎”。

这种两可的情况,加上“地”有偏重描写动作情态的意味,需要强调时常常加“地”。

(4)词组作状语,介词结构、方位词组不用带“地”,其他词组作状语,一般要带“地”。

如:[开会之前]发文件[从上海]来[非常认真]地做[严肃认真]地处理3.多层状语:状语同定语一样,也有层次问题。

如:代表们[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此例的谓语是一个偏正词组,五个状语,以左统右,修饰、限制后面的谓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有时候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如:“都不去”和“不都去”的意思就不同,“不很好”和“很不好”意思大不一样。

多层状语和次序问题比较复杂。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取决于表意的需要。

大概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或否定、程度、情态。

上面例子的状语次序就是: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指明何时)②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指明何地)③表示范围的副词(指明范围)④表示情态的副词(指明怎样)⑤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指明同谁)4.状语的运用:在状语的运用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他[感情]地望着警察,抽起烟来。

“感情”与“望着”搭配不当。

(2)缺少必要的状语: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编辑出版、档案管理等课程。

“开设”前缺少状语“分别”。

(3)状语多余:他们[一起][共同][多次][反复]地进行讨论。

“一起”和“共同”,“多次”和“反复”意思雷同,不必重复,应去掉一个。

(4)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充分”应该修饰“发挥”作状语。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任意][被人]侮辱。

“任意”应放在“被人”之后。

5.复杂的定语、状语及其作用:(1)复杂的定语、状语所谓复杂的定语和状语,指两种情况:一是定语或状语本身由复杂词组充当;一是几个定语或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基本成分。

如:①群众[把那些坚持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干部]选取进了领导班子。

(复杂的介词结构作状语)②(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象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可以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

上例句子的定语、状语都是复杂的。

主语中心的定语有四个,其中前三个定语都是由词组充当的。

谓语中心的状语有三个,其中前两个状语也是由短语充当的。

由于这个句子的定语和状语都是复杂的,所以整个句子就复杂起来了。

(2)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但在表意上,它们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很重要的。

上例②的基本格局是“精力爆发”,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严密,有必要说出究竟是“什么样”的精力;“怎样”爆发出来的。

原句用了四个定语,说明了这种“精力”是“革命”的,是属于“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并且是“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

这样,就从性质、所属、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对“精力”进行了修饰限制,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阐述了俄国革命人民潜在力量之大。

三个状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科学地表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革命群众运动的密切关系。

“象火山一样”形象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突然”一词则把革命的气势概括出来了。

在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中,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在议论性的文章中,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用得更多。

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文献里,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时,首先指出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早已解决了的,然后又指出在我们很多同志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下面就具体指出没有得到明确解决的根据:③[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这句话共用了七个状语,科学地指出很多同志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表现。

此外,还用了一个长定语,深刻地阐明了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

毛泽东同志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那样丰富的思想,而这种丰富的思想是通过复杂的定语和状语表达出来的。

因此,定语和状语,特别是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对于准确、鲜明、严谨、缜密地表达思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五)补语:1.补语的定义和构成:(1)什么是补语:补语是谓语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

如:书买<好>了两本。

朋友们辛勤地劳动了<一天>。

鲜花绚丽<极>了。

状语是谓语的前附加成分,补语是谓语的后附加成分。

某些状语和补语可以相互转化。

如:朋友[自远方]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