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瑛小班优质课教案【篇一: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公开课《果酱小房子》完整教案】《果酱小房子》(赠送视频+ ppt课件、教案)活动目标:1.感受故事中房子变化的趣味,喜欢并尝试续编故事结尾。
2.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到事情能够去试着面对。
活动准备:图片、无色的画有小房子的卡、字。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发听故事的兴趣。
1.谈话活动:说说有趣的房子。
师拿出“小房子”三个字,问:这是什么字?你们认识吗?(幼儿基本都认识,会说:小房子。
)你平时见过什么有趣的房子吗?(见过别墅、电视里的灰太狼的房子??)2.观察熊哥哥,猜测讲述。
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朋友,它是谁呢?(出示一个手里提着桶的小熊)这是一只怎样的熊呢?(可爱的熊、漂亮的熊、它的手里拿着一只桶。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它手里的桶)对,熊哥哥手里提着一只桶,里面装了它最爱吃的东西,会是什么呢?(蜂蜜。
)我们跟熊哥哥打个招呼吧。
(熊哥哥好!)熊哥哥经过小树林的时候,也发现了一栋有趣的房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听听、猜猜理解故事情节。
1.出示图片背景,边插问边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讲述故事,从熊哥哥熊哥哥提着一桶蜂蜜路过树林的时候到好闻的香味。
(1)小房子里的香味可能是什么?(面包、水果)讲故事,从熊哥哥用鼻子一闻到感到不安起来。
(讲到把果酱舔完的时候抽掉红色的房子。
)(2)熊哥哥的手上是什么东西粘糊糊的?(胶水、糖??))(3)熊哥哥吃到了这么好吃的果酱为什么还要不安呢?它会怎么办?(如果幼儿说不出来可以引导幼儿:这是谁的房子呢?)2.提问,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内容。
主人不在,熊哥哥把别人涂在墙上的果酱给吃了,心里很不安。
它会怎么办呢?(可能会逃跑。
)那它要是逃跑了心里就会安心了吗?小朋友想的这么多办法,哪个办法是又方便又好的呢?(把蜂蜜刷在墙上。
)讲故事,(熊哥哥想)从我把人家辛辛苦苦涂上的果酱吃了到准备把自己手里的蜂蜜往墙上刷。
熊哥哥自己很喜欢吃蜂蜜,它舍得把蜂蜜涂在墙上吗?那它为什么还要把蜂蜜涂在墙上呢?讲故事,熊哥哥就把自己手里的蜂蜜往墙上刷。
小房子涂成漂亮的黄色,散发出蜂蜜的香味。
(抽掉无色的房子)3.小结。
这个有趣的房子与我们平时的房子有什么不同?这座房子还有一个地方也很有趣,原来这座房子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呢?它怎么会变的?(平时的房子是刷的油漆。
这个房子是刷的果酱;会变颜色。
)熊哥哥因为主人不在家,它把主人房子上的果酱全吃光了,心里感到很不安,为了弥补它把自己最爱吃的蜂蜜涂在了墙上,于是,这座房子就变颜色了。
4.完整倾听故事前半部分,教师讲述、演示图片。
三、幼儿尝试迁移续编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熊弟弟听见哥哥说房子变成了黄色会怎么做呢?熊弟弟一听房子的颜色变成黄色了,它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走进了小树林,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座黄黄的小房子。
闻一闻,哇,是蜂蜜,这可是熊弟弟最爱吃的。
于是它舔啊舔啊,不一会儿,它就把墙上的蜂蜜全吃光了。
熊弟弟想:让我也给房子变一变吧。
房子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会把谁引来,它又会把房子变成什么颜色呢?问题有点长,能记住吗?我刚才说了什么?”(有意让孩子回忆问题)2.讲解续编故事的要求:好,我在后面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小房子的图片,请小朋友想一想,画一画,再说一说,当听到老师开始摇铃鼓的时候,不管你画没画好都要回来,听明白没?(在幼儿画完以后,提醒幼儿回到座位上跟同伴交流自己续编的故事,老师也可以适当介入,带着幼儿讲讲。
)3.幼儿尝试续编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交流。
附故事:熊哥哥提着一桶蜂蜜路过树林的时候,看到一座红色的小房子,小房子散发出一阵阵好闻的香味。
熊哥哥用鼻子一闻,“嗯,好像是果酱哎!”熊哥哥边走边想:“多谗人啊,要是让我进去好好闻一闻该多好啊。
”于是,熊哥哥就走近小房子,发现门开着,房子里空空的:既没有果酱桶,也没有罐子。
果酱在哪里呢?他刚想把头伸进门,忽然发现一只手掌粘在墙上了。
熊哥哥拔呀拔呀,好不容易把手掌从墙上挣脱下来,一看,呀,粘糊糊的,用舌头一舔,咦,甜甜的,原来墙上涂着的都是香甜的果酱。
这下熊哥哥忍不住了,它不停地舔呀舔呀,把墙上的果酱舔得干干净净。
舔完了果酱,熊哥哥突然感到不安起来:“我把人家辛辛苦苦涂上的果酱吃了,这可怎么办呢?”熊哥哥低下头,它看到自己带来的那桶蜂蜜,他笑了:“我可以把这桶蜂蜜涂在墙上。
”于是,熊哥哥就准备把自己手里的蜂蜜往墙上刷。
(第二遍:小房子涂成漂亮的黄色,散发出蜂蜜的香味)第二天,熊弟弟来看熊哥哥。
熊弟弟说:“树林里有座涂着红色果酱的房子!”熊哥哥笑了:“哼,我早就知道啦,不过现在这座房子是黄色的了。
”弟弟一听房子的颜色变成黄色了,它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走进了小树林,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座黄黄的小房子。
闻一闻,哇,是蜂蜜,这可是熊弟弟最爱吃的。
于是它舔啊舔啊,不一会儿,它就把墙上的蜂蜜全吃光了。
熊弟弟想:让我也给房子变一变吧。
【篇二:吴佳瑛老师的讲座】吴佳瑛老师的讲座“实录”对方案多一点思考对互动多一点积累个人的格言:喜欢“士兵突击”像一部哲学,叫人成长,教人做人。
谈到其中很多有哲理的话,其中她最喜欢的一句是:没有功德圆满,没有一步登天。
推荐书目:每次讲座必定推荐的书。
夸美纽斯的“有效教学方法”。
此书虽然不是说学前教育的,但教育是相通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都值得借鉴。
对教师个人发展和教研组研究都适用。
本书讲到: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幼儿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幼儿学习的成功率(这一切都源于教师活动前的精心设计和活动中的机智应对。
)教师设计活动前应考虑的是:1、了解经验2、剖析材料3、架构环节4、有效提问5、营造氛围下面是具体展开:一、对经验的了解确保有意义的教学,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从而发展为有效的教学。
所以首先要了解幼儿的经验,找到切入点。
案例一:“南瓜爷爷找邻居”(在秋天里这一主题中的)书上写的是:建议幼儿观察蔬菜品种,用帮助南瓜先生找邻居的方式比较各种蔬菜的特征并操作展示。
这个点很小,吴老师却从这个点出发,设计了一个活动。
a.她先想到中班幼儿的经验是:说到蔬菜,能列举一些常见的蔬菜。
b.意识她查阅了很厚的汉语字典,找到“蔬菜”这一切入点,查了蔬菜的意思,在把幼儿无法理解的部分转化一下,最后给幼儿的定义是:蔬菜时可以种出来的,可以烧来吃的。
c.她还找到第二个切入点,就是“邻居”。
她试着在空闲时问幼儿什么是邻居?一个聪明的幼儿说不知道,另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在旁边说:就是住在隔壁的咯。
d.还有一个误区,很多年轻教师和小朋友们一样,以为蔬菜的特征就是:颜色形状,大小,于是这些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蔬菜分类的主要依据。
其实分类的种类方法越多,幼儿的知识结构也越丰满。
选了10种蔬菜排成圆形摆放,让幼儿有一个空间数数的经验上的提高。
还有5幢房子的图片,可是却有超过5种蔬菜,于是引出“2个蔬菜挤一挤”的分类思想。
其中她把黄瓜和土豆放在一起,问小朋友为什么这样搭配?小朋友说是胖瘦搭配,老师说因为都是去皮的。
这样的分类方法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他们就说出:吃根的放在一起,吃茎的放在一起。
小结:所以,对于幼儿的经验,我们要寻找经典的经验,在脑海中进行筛选。
案例二:阿拉上海话从幼儿的经验入手,了解不同幼儿的家乡,整理家乡的不同特产和典型的方言,并让幼儿学着说说,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切入点是因为听见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说:你是宁波人怎么不会说宁波话啊?另一个孩子说因为我爷爷和爸爸还有我都是在上海出生的。
案例三:听儿歌画画有一首儿歌:从前有个老公公,问我借了2个蛋,初三借初四还,带我到大世界兜一圈??(根据这首儿歌能够画出一个老爷爷头)教师念儿歌,观察不同幼儿画出来的东西。
讲到这里,他强调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很容易借鉴旁边小朋友的作品,从而导致一桌上的小朋友画的东西很相似,教师要适当调整位置。
还有幼儿小朋友不懂什么是大世界,就不会画,也不问,教师要提醒幼儿不懂就问,养成良好的习惯。
想到另一个案例:消防叔叔了不起(刚开始看到消防车很惊讶却不敢问)钱塘江大潮的时候,中国人勇于救人,结果直接跳下去,自己也牺牲了,外国人是自己身上系了一根绳子,扎在桥上,结果人没救上来,自己被别人拉上来了。
说明中国人一味知道见义勇为,却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的生命教育也很重要。
吴老师还提及和消防员叔叔比赛穿衣服,看谁快。
小朋友都很自信自己会赢,结果输了,也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还了解消防员叔叔的衣服为什么这样叠。
案例四:做早操(说明要了解个别幼儿的经验)创编儿歌:小露珠,起得早??让能力强的幼儿慢讲,让能力弱的幼儿先讲,等大家都说完了再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有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课后交流,告诉他是因为你聪明才晚叫你,以后你都回答难的问题好吗?孩子很高兴,说好的。
以后每次老师目光看到他他都会马上举手,因为知道难的问题来了。
总结:幼儿的经验水平是活动设计的基础。
二、对材料的剖析举例:应彩云的“报纸”材料简单王大伟的“毛毛虫”利用积木顾伟奕的“糖”让幼儿听听是什么,摸摸一只手能抓几个(小班)怎么去想,往往要换一个角度看。
案例一:说过的做早操的儿歌创编中,吴老师是这样安排的;1、先告诉幼儿露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做早操2、问我们幼儿会说还有谁也会在花瓣上做操?(蜜蜂蝴蝶)3、出示图片“小鸟”小鸟怎么做操?在哪里做?4、出示小朋友,背景是太阳(这是最难的一个,所以要放在最后)后来幼儿说成是小婴儿了,说小婴儿爬来爬去在床上做操,吴老师也没纠正说是小朋友。
案例二:大熊山教材中原来有图的,大熊是灰色的,吴老师说灰色会让幼儿想到巧克力,和山的颜色也很像,所以改成白色的,更有熊的感觉。
老鼠本来是白的,改成了黑的。
还画成了侧面的老鼠,问小朋友说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老鼠时,幼儿说只能看见一只眼的老鼠,老师又引出是侧面。
还有小朋友说是奔跑的老鼠。
我老师还把老鼠的尾巴化成了弹簧型的,小朋友觉得很有趣。
说明材料的准备也要花心思,很重要。
点总结的时候,吴老师说: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抬头看,低头看,左边看。
右边看。
同时用这样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
她说一般还得问他们圆的有什么,都会说轮子什么的,她班级的宝宝就说是阴沟洞,说明他们会低头看脚下的东西。
举了个要多角度看问题的案例,是国外的一位幼师。
关于哲学的一个活动。
我很喜欢,觉得听后受益匪浅。
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啊?这种发散性的问题,而是很多富有哲理的想法。
1、先完整听完故事2、 q1:如果12点灰姑娘没跳上马车会怎么样?小结:所以我们有座一个守时的人,否则会很糟糕。
所以我们兼任的时候要穿得漂亮一点,否则脏脏的,没有男孩子喜欢的。
q2:如果你是后妈,你会阻止灰姑娘参加舞会吗?要诚实地回答。
为什么?小结: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对别人的孩子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