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不仅关系到公务员个人的经济利益,还会对国家的政
治、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公务员薪酬制度作为公务员管
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影响公务员工作与生活方面起着无法估量的作
用。
公务员薪酬是指在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工作,执行国家公务的这一部分特定的公职人员,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一定时间内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所得到的报酬。
狭义上是指单位按月发放给公务员的固定部分,包括基础工资、年功工资、岗位津贴以及按国家规定的几项福利
补贴。
广义上还应包括国家其他福利待遇,单项奖励与奖金等。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薪酬仍以“工资”为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制度一共经历的4次改革:
在我国建国初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是一个初步建立和逐渐
完善的过程。
1949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和供
给制并存的待遇制度。
当时实行供给制主要是解放以前参加工作的人
员(包括从老解放区来的和解放前从事地下工作的人员);全国解放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本人意愿,也有一部分人实行供给制。
据中央人
民政府直属机关和华北人民政府的统计材料,在366620人中,实行供给制的占83.17%,可见当时实行供给制的占绝大多数。
第一次改革是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在机关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机关的工资标准分为30级,其中行政人员从1级至27
级;一个职务对应数级,上下交叉。
这次工资改革奠定了我国工资制
度的基础,实现了向单一工资制度的转变。
职务等级工资制运行了近30年,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运行中逐步
暴露出“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和工资标准过于繁杂等弊端。
第二次改革是1985年的全国性的工资制度改革,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
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这次工资制度改革的作用是解决了“职级不符”的弊端,同时实现了企业工资制度和机关事业
单位工资制度脱钩,理顺了工资关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三次改革是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改革首先分离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工资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企业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和调整,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
第四次改革是2006年7月7日实行的工资制度改革。
2006年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工资构成有了新的规定。
《公务员法》第74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四部分,即取
消了作用不大、数额较低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而将职务工资、级
别工资综合并入基本工资内,工资结构有了简化。
我国现行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实行公务员制度仅十余年,与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史相比,
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