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静物画最常用的画法是采用厚画法与薄画法,厚画法与薄画法又称为干画法与湿画法。
厚画法主要指在作画过程中调色时用水较少,覆盖时用色较厚,用色量较大。
而薄画法通常是指作画时调色较稀薄滋润,具有水色淋漓的绘画效果。
厚画法与薄画法究竟选择哪种好?又该如何运用呢?其实厚画法与薄画法在水粉画写生中常常是结合运用的。
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偏爱用厚画法或薄画法,这也是由各人的作画习惯而定的。
为了便于说明不同手法及把握其作画的方法,我们先分开来谈这两种画法各自的特点。
厚画法作画时,用笔蘸色饱满,掺水较少,表现物象时须下笔肯定有力,笔触方向感明确。
它非常适宜表现形体转折明确、结实厚重的物体,如土陶罐、火锅、土豆、瓜果等。
在厚画法的表现中除了厚堆、塑造的方法以外,也可采用透底画法。
这种方法是笔上的颜料虽然干厚,但蘸色量不多,用笔作画时轻松流畅,有意造成透底的效果,即落笔的色彩不要画死、画实,使人感到很透气,底色会在笔与笔之间显露出来,共同构筑该色彩区域的基调倾向。
这种手法可造或轻松、活泼、丰富、生动的色彩效果。
薄画法,一般是大面积的铺色,水色淋漓,然后一层层加上去。
采用薄画法时,用色及用水量都要充足,一气铺好大的画面关系。
运笔作画快而果断,不然会产生很多水渍。
薄画法往往适宜表现柔软的衬布、玻璃倒影、瓷瓶、花卉或水果等,这会有助于表现出物体的光泽及微妙的色彩变化。
选择何种手法去表现对象,一方面根据物体的种类而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的作画习惯及偏爱决定的。
用厚画法和薄画法都可以画各类物体,亦可将厚画法与薄画法加以综合运用。
一般而言,暗部的色彩和远处背景物体的色彩应画得薄一些、虚一些,亮部的色彩和近处物体的色彩应画得厚一些、实一些。
这样容易拉开前后的色彩强度,同时也符合我们的视觉感受。
一般地说水是透明而无色的。
但是其中往往含有许多泥沙和藻类杂物,如果含量教小就清澈见底,含量较多,或者水位较深就会给本来无色的水面带上一定的色调。
如黄河的黄色、海水的蓝色、湖水的绿色等。
构成水面色彩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天光(包括太阳光在内)与其它景物的倒影、邻接色彩的对比。
在明亮的地面对比之下湖水显得特别深、蓝;天光的反映有时使波动着的水面蒙上一片银灰色、天蓝色甚至阳光灿烂的色彩感觉;在早晨或黄昏时分的霞光影响下,整个水面呈现一片金黄。
水面上的倒影与没有倒影的部分,也组成了整个水面色调的冷暖对比。
倒影的色调一般说比实景的色调略灰,与没有倒影而完全接受天光色调的部分相比要暖得多。
倒影边缘带的绿灰或蓝灰,构成整个水面的闪耀感。
水面波纹也有迎光和背光的冷暖区别,处理好波纹的色彩对比,也能给水面增加光泽。
画水,用笔应能适应波纹的流动感和大的水势趋向。
江河大川的水面阔且流速急,一般不见堤岸上景物的倒影;平静的湖面倒影明显,倒影的特点是垂直下延,波纹较大会破坏其完整性,同时也构成水面上一定的线条变化,这种变形有时是很美的。
在用笔上,平静的倒影应有垂直感,波纹的流动则主要应顺应流动的水势,画得活泼,并注意波纹的透视变形,保持水面的平坦和深远。
有时也会出现岸上或水上景物在水面上的投影,而且在倒影上还会有投影,作画时特别要注意投影与倒影的差别。
一般说倒影要有垂直感,投影要有水平感。
波浪是因为大水的流向与回水的撞击而形成的。
如遇到大的障碍往往产生较大的起伏,并飞溅出许多白色浪花由于波浪起伏较大,因而明暗、投影也比较明显,前面的浪花也可能就在后面浪花的投影之中,所以浪花虽多,并不都一样白。
在组织画面时也须抓住重点,围绕一两个浪头,摆正相互之间的色彩、明暗和虚实关系,不必面面俱到,否则反而显不出波浪翻滚、汹涌澎湃的气势。
一、水粉画画刀技法的特点水粉画画刀技法所用工具,是油画的辅助工具———画刀(又称刮刀、调色刀、刀笔)。
这种硬质工具使画面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奇异效果:一种是以画刀堆砌颜料而产生的肌理,称其为“刀触”;另一种是以画刀刮削出的色迹,称其为“刀痕”。
当画面上出现了斑驳粗犷的刀触或者纵横交错的刀痕时,可从中感受到一种明快犀利、刚柔兼备的艺术品位———即刀味。
这种产生于刀触和刀痕的刀味,就是水粉画画刀技法的灵魂。
用画笔模仿画刀堆砌出的刀触,不是难事,而要用画笔去模仿画刀刮削出来的刀痕,却决非易事,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侥幸得之,也已失其原味矣。
所以,刀味的艺术效果是画笔无法达到的。
当然,也可用其它硬质工具得之,但这类工作可视为画刀的变体,仍属画刀一类。
以刀代笔,堆、砌、刮、削创造出变幻莫测的线条,斑驳沧桑的肌理,构成一曲刀痕色迹的交响曲,也就形成了水粉画画刀技法的特点。
水粉画颜色湿时显得深、艳、透,干后则变得浅、灰、粉。
而使用画刀却能克服水粉颜料的干湿反应———即变色的老毛病。
用画刀画的水粉颜色干后基本保持原样,几乎不变色。
这是由于画刀在作画时颜料含水量极小,加之用吸水性弱的纸配合使用(一般选用白板纸或白卡纸。
这类纸质地厚而挺,表面光滑洁白,较硬,有较强的抗摩擦性)。
由于将含水量小的颜料附着在高光洁度、低吸水性的白板纸上,因而其干湿反应小,变色现象微乎其微。
画者则无须为干湿变化而大伤脑筋。
用画刀画水粉画极其简便,仅一把画刀一张纸即可作画,无须多做画前准备。
作画时,随画随干,画完即可入夹带走。
特别适合外出写生。
二、水粉画画刀技法的要领1、堆砌法堆砌法为水粉画画刀技法的初级阶段。
画过油画再接触水粉画画刀技法,都会自然而然地用画刀堆砌颜色作画。
此时,虽然与油画使用画刀的方法非常相似,但也有微妙区别。
用画刀将较稠厚的粉色堆泥到画面上,塑造出充满活力的刀触———即为堆砌法。
用画刀调配颜色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1)用画刀挑出颜料,在调色盘或调色板上混合所需要的颜色(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将多种颜料挤放在画刀底面,当画刀作用于画面时,颜料自然混合。
(3)将所需颜料挤、抹在画面上,然后用画刀一边调色一边塑造。
注意:调配颜色时不可将颜料完全混合,要保留各色的原有特征,这样的混色效果会更加生动。
用画刀着色的方法:(1)用画刀侧刃铺涂,色块面积较大。
是最常用的画刀涂色法。
(2)用画刀刀尖点色,色块面积小。
一般用此法点缀或刻划细部。
(3)用画刀底部顺长拖拽能得到边缘模糊的条状色块。
当然,画刀在涂抹颜色时,方法不受限制。
如堆、砌、摆、擦、扫、拖、压、扭(见图1)。
也可使用画刀的任何部位,如刀侧、刀尖、刀根、刀腰等。
画刀运行时力量的大小、速度的急缓、画刀与画面的角度等,都会对涂色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用什么刀法完全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以及想达到的效果来决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堆砌法的多样性,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发现并创造出完全适合自己的方法。
2、刮削法刮削法是用画刀在纸上调颜料,以保留去除部分颜料后所产生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刮削法是水粉画画刀技法的深入阶段,也是最能反映此技法个性的精华所在。
水粉画画刀技法就在于一个“刮”字,这是刮出来的意境,刮出来的天地。
去除颜料必先涂敷颜料,涂敷和去除是紧紧相连、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的两个部分。
涂敷颜料通常采用泥、抹、拖等手法。
泥是指较大面积的涂敷;拖则能产生较长的条线。
去除颜料一般采用刮、削、扫、挑、搅等法(见图2)。
在去除颜料时会产生许多刀痕,其刀法不同,刀痕形状、浓淡也大相径庭。
刮是对未干的颜色进行去除,重刮则刀痕色淡,轻刮则刀痕色浓;急刮则刀痕锋利,缓刮则刀痕圆润;长刮成线,线似柱梁木架;短刮成块,块似砖石瓦砾。
削是指以刀背与纸面形成一定角度去除颜料。
这样削出的刀痕几乎不含颜色,显得特别洁净,其边缘清晰而肯定。
扫是指连刮带削。
即刮过去再削过来,削过来再刮过去,如此反复多次,适效而止。
此法适于表现水面的波纹、高光等。
挑是指用刀尖去除极小色面的方法。
如眼睛瞳孔上的高光。
搅是指用刀尖或刀侧在较湿的颜料上做轻微的不规则的运动。
搅所产生的刀痕边缘模糊。
由于采取多种运动方式,其刀痕效果极其丰富。
刮削法属于薄画法,不可用白粉。
只有用不掺白粉的颜色在表面光滑、较硬、吸水性较差的白板纸或白卡上,以画刀进行多次涂敷与刮削方能产生浅淡、斑驳、透明、耐人寻味的刀痕色迹。
刮削比堆砌更能随心所欲、任意挥洒,没有束缚,不受限制,尽可放开胆量,为所欲为。
关于水粉画画刀技法的一点浅见以上所说的水粉画画刀技法均为“技”的范畴,谓之“浅近功夫”也,而“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望同好者能将此“技”烂熟于心,最终超越之,达“不射之射”之境。
只有达到对“技”的“忘”,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创”的自由。
融天地于心,赋刀痕于纸,凄静、淡泊、悠远之胸怀跃然。
用画刀作画可去“俗”、“媚”之气。
用笔作画由生渐熟,熟到极致则显俗生媚。
欲去其俗媚之气,除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外,还可变熟为生,即以刀代笔。
当因工具的“得心应手”而陷入“俗媚”之“熟”的绝境时,不妨以刀代笔去体会一下“生”的感觉,就会觉察到由于初用画刀,其刀痕显得生涩而有力度,显得率真而自然。
还会感到很难控制画刀,想画直线,用刀则得扭曲之线,此时应顺其势扭曲下去,将错就错可获新意。
所谓“不可控者,天趣。
”显率真、露自然、得天趣,俗媚之气尽去矣。
笔者以为水粉画画刀技法是施展创新才华的较佳选择之一。
水粉画画刀技法无古法可循,尽可根据个人原望,以最自由的方式去尝试、实验、研究和创造。
这片小小的画刀因其敷色的部位、运行的方向、着力的轻重、用水的多少等,会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因而为受其诱惑的人打开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之一,是创作的重要手段。
而水粉色彩写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色彩入门训练手段,根据多年从事高中美班教学的经验,我现在就水粉色彩写生训练中初学者比较难于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几点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其中涉及到的色彩理论,多是印象主义外光派画家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还是很有裨益的。
第一点关于色彩与形体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就是色彩与素描的关系问题。
一般初学绘画的学生多从素描入手,这是很有道理的。
素描是研究形体的绘画方式,而物体的色彩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没有形体,色彩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马蒂斯曾说:"如果素描属于心灵,色彩属于感官,那么你就必须首先画素描,培养心灵,并能够把色彩导入心灵的轨道"。
这番精辟的论述,也正是学生进行水粉色彩写生训练中需要解决的课题--色彩与素描结合的问题,这一课题在高中阶段将一直伴随学生的专业训练,应当不断向学生强调形体的重要性。
第二点关于写生色彩的观察方法的问题。
学生在面对写生对象的时候,往往不知如何将调色盒中的颜色与对象的颜色联系起来,这反映了学生对色彩关系的不理解。
我们知道光的色彩是一种加法混合,而绘画用的颜料是一种减法混合,所以颜料所表现的只是一种相对的色彩关系。
其中,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理解如下几点:第一,物体暗面和亮面的色彩对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