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从外表看,伽西莫多是个令人恐怖和滑稽的人物。
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
伽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
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刑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觉醒的契机。
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
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
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2、简析《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堂·吉诃德》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
它以深刻的内容、典型的人物和辛辣的讽刺,抨击嘲笑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生动地表现出骑士的长矛、甲胄已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事实上,小说问世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就销声匿迹了。
小说为后人提供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广阔画面,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官僚衙门的贪污纳贿,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
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借鉴。
全书中虽然只写了两个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但以他们的游侠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堂·吉诃德以其脱离实际、盲目蛮干的性格特征而成为这类人物的代名词,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又令人感动,有值得肯定的可贵品质。
他和桑丘都不是类型化的人物。
3、简析《十日谈》作为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薄伽丘的《十日谈》故事来源不一,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有的取材于民间文学,有的借鉴东方故事,有的是作家的创造。
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些故事进行再创造,从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
作者把爱情看作是人的一种重要而自然的高尚情感,人人都有权利享受爱情。
他歌颂爱情的力量,能使愚者变得聪明;他赞美至死不渝的爱,真正的爱情能够冲破一切封建的罗网;他反对门当户对和包办婚姻,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特别是《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的男女主人公纪斯卡和骑思梦达的爱情故事更是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第二,讽刺、揭露和批判了教会与封建君臣的虚伪、狡诈和愚蠢。
作者以辛辣的笔调大胆地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撕破了教会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的种种罪恶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第三,赞美妇女才能,宣传男女平等。
作者认为妇女既不是圣母,也不是魔鬼,而是与男人一样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的活人,体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
4、简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2)思想上崇尚理性。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5、简述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莎士比亚共创作了37部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
根据他的作品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把他的创作分为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全盛时期。
这时期的创作以悲剧为主,一般称为悲剧时期;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一般称为传奇剧时期,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
简述《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展示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索福克勒斯看来,俄狄浦斯为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
然而,他的抗争却归于失败,命运使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了罪人。
因此,他对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怀疑。
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政治由盛及衰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
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雅典的自由民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危机感到惶惑与无能为力,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情绪。
□ 什么是“荷马问题”?答:“荷马问题”的核心是诗史的作者和形成问题。
数千年来一般都认为“荷马史诗”是“荷马”所写,但是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对其作者进行怀疑。
到现在基本否定作者是“荷马”的说法,认为这不书并不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人完成的。
□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答: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①人文主义思想与教会的神权统治针锋相对的。
教会以神为最高权威,把封建统治加以神化。
人文主义则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
②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
③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
④从政治上讲,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因为强大的王权有利于抑制封建势力,保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对外掠夺活动。
□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答:①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②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唯理主义。
③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
□ 什么是“三一律”?答: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于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
□ 简述《伪君子》的答丢夫形象。
答:莫里哀在《伪君子》中揭露答丢夫这个骗子的罪恶用心和严重危害。
答丢夫是一个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的骗子,他内心卑劣、心狠手辣,却能言善辩,巧于应付。
他利用伪善手段混入奥尔恭的家,目的是骗取恩人的妻女,霸占他人的财产,将自己的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
他能面临绝境而脱身,进而嫁祸于人,等到一切败露不能再骗人时,他欲置恩人于死地。
□ 简述《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答:①在艺术上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
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纯,发生在奥尔恭家中,利用室内环境构成了关键性的情节。
②《伪君子》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
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伪善的性格。
③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第一、二幕,答丢夫不出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
第三、四幕正面揭发答丢夫伪善的罪恶用心。
第五幕进一步揭示他的凶恶目的和危害性。
④戏剧冲突本身也带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
答丢夫的伪善造成的后果是悲剧性的。
这些悲剧因素足以显示伪善者的掠夺本性,增强了作品的战斗力。
□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答: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 什么是感伤主义?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
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
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 什么是狂飙突进运动?答:德国启蒙运动的反封建精神在17世纪中后期发生的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中,发展到更加强烈的程度。
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突出地代表了这一文学思潮的精神,因而人们用它来命名这一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但是它的反抗带有自发的性质。
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和精神领袖是赫尔德尔。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出现的许多作家中,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是最主要的代表。
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就是这一运动中出现的最出色的作品。
□ 简述浮士德形象的基本特征。
答:①浮士德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他那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性格。
浮士德一生不断地犯错误,但他从未沉沦,在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继续探索。
这种精神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
②浮士德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内在的矛盾性。
他除了不断追求崇高理想的一面之外,还有贪图尘世享受的一面。
前一方面促使他前进,后一方面使他在魔鬼的诱惑下犯错误。
他的这种矛盾性也是当时资产阶级本身存在的两面性的反映。
□ 简述华兹华斯提出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答: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中声望最高的一人。
他的杰作之一是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
华兹华斯在1800年出版的第二版中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
序言提出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和方法。
他认为要扩大诗歌题材的范围,不仅写历史事件,也要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并且强调对内心世界的发掘。
他很重视继承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提倡采用人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写诗,主张诗歌语言散文化,反对矫揉造作的“诗的词藻”。
同时还强调诗人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华兹华斯的主张是和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对立的。
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 什么是“拜伦式英雄”?答:拜伦《东方叙事诗》主人公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暴君统治进行不屈的反抗,但是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的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最后只能以悲剧而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就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论述题□ 试论哈姆莱特的矛盾性。
答: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①他在剧中的身份是一个王子,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但同时同时又是一个人主义者形象。
他离开宫廷,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上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
哈姆雷特具有有崇高的理想,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想。
②忧郁的哈姆雷特形象给我们第一个突出的印象。
但忧郁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雷特的思考是深刻而有力的,但是父亲交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是行动。
在这个问题上哈姆雷特却时时迟疑,一再拖延,极度忧郁。
正是由此,造成了他行动上大延宕。
③总之,哈姆雷特尽管是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但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
□ 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答: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①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由于时代和艺术发展本身的条件所决定,他的现实主义又带有自己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