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
比如iMac的机壳材料是GE与苹果公司共同研制的,是典型 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诞生的设计。 工业设计的诞生实际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大 规模生产(内因)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设计中,内、外之间是互动关系, 很难绝对地说谁主谁次,谁决定了谁。
2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它“类”生物的根本所在。
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 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人为 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
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
3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外在性的内在化”
1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
“目标系统的确定”与 “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两个侧面,
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
1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物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
目标是抽象的, 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
也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 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 择。
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1 设计的复杂性—— “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
“什么是好设计”?, 评价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到底有没有? 如果有,是什么?
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谁”来评价? 他的价值观? “存在决定意识”——他的“意识”形成的 原因?即他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境遇、 人际关系等等。 “功能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学”角度呢? · · · · · ·
■在理想情况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备的、单一的或内在一致的 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他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30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 该理论批判古典和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 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们不可能洞察一切, 不可能找出全部备选方案, 也不可能把所有参数都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效用函数中, 更不可能精确计算出所有被选方案的实施后果。
3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满意解”
人们不可能找到“最优解”,而只能寻找“满意 解”。
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2002年,“非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卡纳曼获得了诺贝尔奖,标 志着经济学开始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经济人理性说”的功利最大化,指效用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也讲功利最大化,但这个功利是指快乐的最大
4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设计的复杂性:
“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 舒服,
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 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 ■ “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 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 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 都扶膝低头必恭必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 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
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 量而谁是常量。 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 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
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 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 “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
2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2 关于“人”的知识
外部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围绕着 一个核心,就是“人”。
是意义体系,
文化已经“内化”在每个“界内”行为个体的前意识与潜意识 中,
外现于他们每次的“行动”中。
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感觉的物质世界 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里。
相关的方法与设备,对人进行特定方面的研究。
通过观察、调查、分类、比较、试验、测试、假定、推演、归 纳、联想等等方法。
2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理性、私利”的“经济人(economic agent):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
私利是经济人的终极目的, 而理性只是达到目的的思维结构。
化。
这样,僵化的、生硬的、呆板的理性经济人被赋予 了更多的“人”性。
3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经济理性”假设无疑使复杂的人性看 起来简单了许多,但这样就忽视了人类行 为中属于习惯性或情感性的部分。
因此,理性人仅仅是一个侧面,既不是 人性的本质,也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 全部。
3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1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设计创造的是一种“关系” 只有明确了“需求——事”的相关“限定”因素,“物”才可 能找到合理化的依据,找到评价的基点。
从抽象的“坐”——
到限定下的“坐”——
再到物化的“座”。
设计与其说是创造“物”,还不如说是创造 了一种“关系”。沙发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下的人 与座的关系。
12
目的 手表、座钟、挂钟都是为计时的,
自行车、汽车、火车都是为移动的,
茶杯、纸杯、饮料瓶都是为盛水的, 板凳、马扎、沙发都是为休息的。
等等。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同类人工“物”都有着“共同的抽象目 的” 但同类的人工“物”又有着很“不同的具体目的” 。
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8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去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原理、 材料、工艺技术、结构和形态乃至造型细部); “创意”也就因势利导、油然而生了。
19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外因与内因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里,“外因的变化”驱动着 设计师、工匠去组织、安排内因,创造出新的人 工物、服务、空间、信息或这些东西组成的一个 个系统。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柳冠中 2010· 11· 13
1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1 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1)设计的复杂性
(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3.2 关于“人”的知识 (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 (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 (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 (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 (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 3.3 关于“物”的知识 (1)复杂的“物体系” (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 (3)“物”的生命历程 (4)物生物灭 (5)物的信息 3.4 小结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系”——与设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 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
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设计问题约简为“外部因素” (人、时、地、语境)与“内部因素”(技术、材料、 工艺、造型)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 “事”(目标系统)。
这也是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难点: 即如何了解用户“需求”?
2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B/ 内因系统的“全相关性”:
如果改变内因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其他元素必然会相应的改变。
假设设计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改变一条工艺缝
的位置,则可能导致内部结构与模具、生产等的一系列 复杂改变。
2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C/ 内外关系的关联互动性:
18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是对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的研 究过程,也是从外部因素角度观察、分析、归纳实现目标条件的认 知、描述过程。
这样,“形而上”的、抽象的目标被具体化了、鲜 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语”、“谓语”、“定 语”、“状语”和“宾语”。 成为设计师可理解、可领悟、可联想、可形象化的 “设计定位”——“概念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17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目标系统”: 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 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 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个关联性系统; 是“设计定位”的具体化。
“目标系统”包括对外部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内部因素的“合 理”。 这样的“目标系统”才是具体的某一件人工物存在的根据,同 样,设计师的创造也应该是先定位清楚具体的“目标系统”,才能 做到有的放矢。
22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因此,在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人为 事物就诞生在那个点上。
设计就是内外互动的介质,是彼此沟通的桥 梁,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 的融合——“事”。
23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
“复杂性”科学范式告诉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 满“关系(联系)”的世界,世界因关系而复杂。
5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意义”——是针对特定时代环境人群的 “坐”到“密斯椅”上,就会发现它并 不舒适,舒适性并不重要,而“座”本 身的象征性更重要。 坐在“密斯椅”上, 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人们坐在了“现代设计” 上,
就象今天家里摆放明代官帽椅一样。
6
设计方法论—认识论
■ “物”其实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抽象目的与具体
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肤色、毛发或颅骨形状的不 同,但更大的差异却来自于文化的塑造。
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结构、信仰、 习俗和观念等都是“濡化”的结果, 是后天文化环境的产物;
是“外在性的内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