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

“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

在观看了中国钱币史话和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参观我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时期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贝化(货)。

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等。

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

以朋为计量单位。

小贝十枚为一朋。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形成所谓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铸币体系,事实上这是当时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影响下的产物。

处在中央地区的周、晋,是使用的布币;东方的燕、齐使用刀币;西方的秦国使用布帛和圜钱;南方的楚国铸行金币和蚁鼻钱。

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的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

楚人尚巫,或许,正是这一张张的“鬼脸”,寄寓了楚国人崇尚巫道灵异的浪漫奇想。

中国钱币史话中秦汉货币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对文字保护甚佳,因而王莽被称为“古今铸币第一人”。

王莽还铸造了许多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

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虽然是一种敛财手段,但也为以后货币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三国货币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魏得五铢;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两晋南北朝货币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

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

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隋唐货币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之"五"字左边多一竖有若"凶"字。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五代十国货币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两宋货币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

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

纸币开始正式产生和推行,这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

北宋铜钱小平多而大钱少,南宋铜钱小平少而大钱多,北宋以年号为钱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且有纪年、纪监。

另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

真行隶篆草俱备。

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颠峰。

元代货币元代虽然也铸造过少量铸币,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是对以往货币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

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

元代的纸币称为钞。

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

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元初时,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把这种纸币成为“点金术”而赞叹不已。

明代货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

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

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清代货币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新中国货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中国银币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作为财富来,贮存和统通。

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钱质货币。

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

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及赏赐及陪葬和供奉用。

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

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它银质货币很难一见,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地位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

中国银质货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

隋唐以前称饼、笏、铤(扁平形)或挺(棒形)。

宋改称银锭,元朝称元宝。

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

清朝末年,由于外国银元的流入,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庭顺时应势,自铸银元。

根据其图案不同,各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等。

晚清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种类的银质纪念币,有的是吹牛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有的是地方军阀自制,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设,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图案精美独特,制作精良。

中国纸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

公元11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北宋的"交子"。

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

南宋发行的有"会子"、"关子",金代发行的有"交钞"、"宝石券",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鸦片战争以后,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的货币。

从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以纸币代替银元流通,先后发行了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等纸币。

明代的"大明宝钞"为世界至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209毫米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的,法国在1720年,美国在1797年,法国在1806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中国纸币与西方最早的瑞典相比,早了900多年。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铸币,从杂乱无章到统一形式,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现代出现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我国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充分发挥货币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稳定币值,避免出现历史上物价飞涨严重通货膨胀的现象,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货币发展历史是必要且重要的,我从中受益匪浅。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并在漫漫的货币历史长河中写下过无数次中华文明的辉煌。

但由于我们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以及近代工业的落后,已使我们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们不能拘泥局限于钱币本身的的了解和学习,而要将它应用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研究学习货币的产生发展变化;并要将对货币研究放在其特定的历史之中,去研究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借古探今,汲取经验,认清经济活动规律,为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和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弘扬我国悠久的货币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