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古诗释义】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
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虽不知道却也跟着一同耕耘。
傍晚在桑树下学种瓜。
【古诗赏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做一做】1、本诗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题目中“杂兴”的意思是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所展示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
注释1、脱晓冰: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2、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玻璃(瓈):指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稚子:指幼小、天真的孩子5、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古诗释义】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清晨,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古诗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做一做】1、题目中的四个字,在《新华字典》中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 稚子弄冰B 冰弄稚子C 弄冰子稚D 冰弄子稚2、你怎样理解后两句诗?3、当稚子“敲成玉磬穿林响”的时候,他们会是怎样的神态与表情?第四句描述的情景发生后,他们又会出现怎样的反应?请写出你的想象。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的岸。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5、腔:曲调。
6、信口:随口。
7、归去:回去。
8、池塘:堤岸。
【古诗释义】.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尬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做一做】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也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吟:诗体名称。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
4、归:回来,回家。
5、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6、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古诗释义】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古诗赏析】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做一做】1、解释“三春晖”的意思。
2、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著名诗篇。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作者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塑造了母亲的高大形象。
诗的后两句,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整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4、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5、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6、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古诗释义】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古诗赏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做一做】1、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3、《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4、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释义】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古诗赏析】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并不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一二两句含蕴丰富、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做的铺垫。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做一做】1、本诗的作者是____朝著名诗人______。
2、试用现代文翻译第一二句。
、第三四句表现出征将士的什么感情?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