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

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第二章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内部评级法应用状况分析B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包括非零售客户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和零售客户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两部分内容,该行首先启动的是非零售客户评级项目,零售客户评级项目紧随其后。

至2012年末,非零售和零售内部评级项目均已投入使用,并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完整的内部评级体系。

本章通过介绍B银行非零售客户及零售客户评级系统,并以非零售客户评级为例,着重说明内部评级法在非零售客户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情况。

2.1 B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内容2.1.1非零售客户评级非零售客户是指除零售客户即个人客户以外的客户,包括企事业法人、金融同业客户等,B银行在新资本协议启动实施前,沿用的非零售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可追溯至2000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下面我们将从非零售客户评级的发展历程、评级内容及流程几方面进行介绍。

(1)非零售客户评级的发展历程B银行非零售客户的评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年至2010年,内部评级试行版实施。

2000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提出了以“风险度”为标志的二维评级理念,以客户信用等级为基础,结合单笔授信业务的担保方式、逾期欠息情况以及风险分类结果核定单笔授信业务的风险度,把对风险度的控制作为该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个评级体系针对大中客户和中小客户制定不同的评级模板,其中:大客户划分为轻工类、重工类、商业类、房产类、施工类、交通运输类、宾馆服务类、城建开发类、地产类、投资管理类、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类、综合类等11个行业类型,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模版。

企事业客户信用等级分13级,分别为A从+、A从、AA、A、BBB、BB、B、CCC、CC、C、DD、D、E,每个级别和一定的分数相对应。

中小客户按业类、批发类、零售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建筑施工类以及综合类分别制定了不同的信用等级评定模版。

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分为6级,分别为甲A+、甲A、甲A一、甲、乙、丙级,与大客户的评级主标尺有所区别。

2000年的内部评级试行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B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有力促进广西,了信贷业务发展。

但是该版评级工具并不是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无法输出违约概率,未能有效计量风险成本,风险定价与资本配置等高级应用难以深入开展,而且长期以来未开展监测分析与更新维护,导致版评级模型区分能力下降。

因此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新版评级体系提上了日程。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0年,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国际银行业之间的可比性,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巴塞尔委员会总结了国际主流银行的最佳实践,设定了用于规范内部评级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评级维度、评级时间跨度、评级结构、评级标准、评级模型使用、评级体系设计记录等六方面内容的要求,只有符合新资本协议各项规范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方能被监管机构认可,用于监管资本的计算,才能称之为合规达标。

B银行严格遵循新资本协议规范要求,开展新版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该行依据敞口特点开发了大量评级模型,明确了违约定义,建立了全行统一的评级主标尺,实现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统一了评级政策流程,完成了IT系统上线,全面推进内部评级各项应用。

评级体系建设前后的变化如图2—1所示,旧版评级存在的问题均得到一一解决。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内部评级法实施。

2010年2月,内部评级IT系统上线,成功替换了原评级功能模块,在其后的六个月内,分期分批完成全部对公客户的评级上线。

B银行没有像其他银行那样采取新老评级双轨制运行,而是快速完成了新老信用评级体系的切换与平稳过渡。

新版内部评级与旧版相比,标志性区别在于违约概率,即客户在未来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违约的可能性,是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量化指标。

假设一个客户的违约概率为1%,意味着银行认为该客户在未来一年有1%的可能性发生违约,这是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评价。

能够科学预测客户违约概率,说明该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已达到风险管理定量化和精细化的要求。

(2)非零售客户内部评级的内容及流程①评级客户范围与B银行拟建立或已建立信贷关系的境内企业法人客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机构法人客户、境内其他类法人客户,以及为授信客户提供担保的各类法人客户,均需按该行非零售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进行评级。

目前可暂不评级的非零售客户为:仅办理币种一致的100%保证金或以本行存单质押的低风险业务的客户。

②评级模板的建立与选择根据客户经理录入的非零售客户企业规模(用于判断采用大中客户模板还是中小客户模板)、成立时间(用于判断是否采用新成立客户模板)、是否有项目(用于判断是否采用项目公曷模板)等信息,由系统判断应采取什么样的评级模板。

只要信息录入无误,系统将会自动调用相应的模板进行评级。

该行的内部评级模板主要有:A.大中型一般企业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一般公司类。

B.中小型一般企业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工业类、批发业、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通用类。

c.事业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学校、医院、一般事业单位D.新成立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有项目类和无项目类E.房地产项目融资类法人客户评级模板F.项目融资类法人客户评级模板G.境内证券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H.担保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I.企业类政府融资平台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项目融资类、新成立类、一般企业类J.财务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K.金融租赁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L.信托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M.基金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N.保险公司法人客户评级模板0.通用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客户评级模板:细分为有贷款类和无贷款类。

P.境内商业银行法人客户评级模板③评级的操作流程B银行的非零售客户评级工作依托于内部评级系统进行,基本流程包括评级发起、评级审查、评级审定几部分。

图2-2为该行的评级流程图,首先由客户提供评级所需的相关资料,如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营业执照等基本证件、公司及管理层的简介等,由该客户的管户客户经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进行调查。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对客户进行评级,并提出建议的信用等级,然后根据评级认定权限提交不同层级的审查人和审定人。

经评级审定人审定的信用等级,如果客户经理存在异议且理由充分的,在审定人同意复评的情况下可以发起复评申请,否则,该客户的评级完成,评级的结果即时生效。

④信用等级分级信用等级是信用评级结果,是反映客户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大小的重要度量。

B银行客户信用等级通过字母符号予以区分,共14个等级。

正常13级,违约1级,其中正常等级分为A从、AA+、从一、A+、A、A一、BBB、BB、B、CCC、C,违约等级分为D1、D2。

正常客户中,AAA级是最高信用等级,表示该客户偿还债务能力极强,各方面指标极佳。

随着信用等级逐级递减,偿债能力也递减,C级客户表示客户目前违约风险较高,必须依赖良好的商业、金融或经济条件才有能力偿还债务,如果商业、金融、经济条件恶化,则无法偿还债务。

D1级客户为银行有充分证据认定客户不准备或不能全额履行到期债务,D2级客户则为已处于实际违约状态的客户。

从表2-1可以看出,随着信用等级的降低,违约概率逐级递增。

A从级客户一年期的违约概率最低,为0.04%,D级客户一年期的违约概率则为100%。

根据评级得出的信用等级及违约概率,可作为客户准入及授信限额计算的评价基础,应用在信贷管理的方方面面。

内部评级体系就是一套事前甄别和筛选客户的工具体系,主要任务就是按风险大小对客户进行排序,将好的客户和坏的客户有效区分开来。

表2-1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对应关系表(3)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B银行的信用评级实现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映射。

外部评级是由专门的社会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目前世界最权威的三大外部评级机构为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

B银行的信用等级通过违约概率建立了与这三大评级机构各信用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如表2—2所示。

该映射关系有助于促进内、外部评级之间的相互比较与借鉴。

例如信用等级同为A级,各家银行包括外部评级机构对A级的主标尺和定义描述是不一样的,但对于违约概率而言,是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因此,在缺乏可比性的情况下,通过违约概率,可以建立起与外部评级结果或者其他银行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

对于有标普、穆迪、惠誉3大评级咨询公司提供评级结果的客户,可根据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映射关系,直接得到对应的内部评级,根据相应的信用等级进行后续的授信管理。

对于B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法人客户,如果有国内公开市场认可的外部评级,也可由该外部评级结果的违约概率与该行内部评级主标尺映射,对应得到内部评级结果。

表2-2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映射关系2.1.2零售客户内部评级(1)零售客户内部评级发展历程为建立与零售业务特点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零售信贷业务的综合盈利水平,同时也为满足实现新资本协议实施合规达标的要求,B银行总行于2009年底开始启动零售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底正式开展的零售评分卡体系建设,主要着眼于为零售信贷前端业务风险管理提供准确、一致、有效的评分卡模型,改进零售信贷业务决策流程,贯彻全行风险政策,保证全行风险标准的一致性。

第二阶段:2011年5月启动的零售资产分池体系建设。

主要目的是基于评分卡等工具,实现对每笔零售信贷资产的分池,并计算每笔业务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以及违约风险暴露(队D),并完成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应用设计。

2011年11月,零售评分卡系统上线,2012年6月,零售风险分池系统上线。

至此,B银行零售客户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2)零售客户内部评级的内容及流程B银行的零售内部评级体系由零售评分卡体系和零售风险分池体系两部分组成。

①零售评分卡体系零售评分卡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分析消费者历史记录和消费活动的大量数据,发现反映消费者未来风险特征和预期信贷表现的规律。

它是信用风险排序的一把尺子,不同的客户都可以通过这把尺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零售评分卡体系,覆盖了个人信贷业务主要产品和信用卡产品,包括个人房贷/消费贷、车贷、经营贷和信用卡的申请评分卡,个人房贷/消费贷、车贷和信用卡的行为评分卡以及信用卡催收评分卡。

零售风险评分卡主要包括申请卡、行为卡和催收卡三类,申请评分卡以客户申请贷款时的信息为评分依据,主要应用于新客户的风险评判。

行为评分卡主要以客户在银行内的还款、消费等行为信息为评分依据,应用于存量客户的风险评判。

而催收评分卡则以逾期客户在银行内的行为信息以及催收信息为评分依据,应用于逾期客户的风险评判,指导催收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