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精神病学期末复习资料

精神病学第一章绪论1.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P13)1)DSM: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BEST)2)ICD:国际分类(WTO公布的)3)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感性不适(P23)躯体部产生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等感觉。

是一种感觉障碍。

2.脏性幻觉(p24)躯体部产生的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常固定于某一具体的部位、脏器)的异常知觉。

是一种知觉障碍。

3.思维化声(思维鸣响)(P26)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里回响,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认为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是一种幻觉。

4.机能性幻觉(功能性幻觉)(P24)幻觉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机能性幻听最常见。

*5.持续言语持续言语指患者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思维联想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

*6.刻板言语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一些与当前情景无关的毫无意义的词或句子,如病人长时间地吟道:我去旅游、我去旅游,……,常与刻板动作同时出现。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1.临床分析与诊断原则:“避轻就重”原则、“先急后缓”原则诊断:器质性障碍→源性障碍→心因性障碍2.SCL -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1.谵妄(P51)1)定义: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2)临床表现:大多急性起病,突然发生,部分病人可有1-2天的前驱期,表现为怠倦、焦虑、恐惧、失眠、多梦等。

①.意识障碍:主要是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容改变②感知觉障碍:错觉、幻觉③思维障碍:思维不连贯,有时伴妄想④记忆障碍:瞬时及短时记忆障碍,事后部分或全部遗忘⑤定向障碍:时间、地点甚至人物定向障碍⑥情感障碍:焦虑、抑郁、情感不稳、恐惧⑦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⑧不自主运动:震颤、扑翼样运动、多发性肌阵挛⑨睡眠-觉醒节律障碍⑩一天病情波动:昼轻夜重2.痴呆综合征是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全面性智能衰退,包括记忆、思维、理解、计算,乃至言语能力都受到损害,并因此影响到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的功能,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意识并无异常。

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故又称慢性脑病综合征。

3.阿尔茨海默病(AD)(P55)1)定义: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

本病起病徐缓,病程呈进行性,病因迄今未明,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中较多见。

病理改变以大脑弥漫性萎缩和神经细胞变性为主。

2)临床表现:①第一期(早期)1-3年,以近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能力低下、视空间定向障碍、缺乏主动性,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②第二期(中期)2-10年,智能与人格改变日益明显,出现皮质受损症状,如失语、失用和失认,也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神经系统可有肌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

生活部分自理或不能自理。

③第三期(后期)8-12年,呈明显痴呆状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有明显肌强直、震颤和强握、摸索反射,大小便失禁,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3)预后不良,部分进展较快,最终常因营养不良、肺炎等并发症或衰竭死亡。

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P74)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心理、生理状态。

2.依赖(P74)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分为:躯体依赖、心理依赖3.滥用(P74)指反复使用药物,偏离了社会常模与医疗允许,导致了躯体或心理方面明显的不良后果(社会功能、心身健康等)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反之就是依赖综合征4.耐受性(P74)是一种大多数精神活性物质反复使用后的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5.戒断状态(P75)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6.Korsakoff综合征(科萨科夫综合征、遗忘综合征)(P81、P54)是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遗忘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 还可能有幻觉、夜间谵妄等,不是由于任何躯体或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P89)一组是最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病程多迁延,缓慢发展,部分患者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

*2.精神分裂症基本症状(Bleuler提出、P89)4A症状:联想障碍、情感迟钝、矛盾观念、向性3.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P94)单纯型、青春型、紧型、偏执型、未分化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点:①在无意识障碍及智能缺损背景下出现以思维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精神活动紊乱。

②多发病于青壮年,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呈现持续性,进行性疾病过程。

③临床表现具有精神分裂的特征性症状④随病程进展可出现人格改变,精神活动常有趋于衰退的倾向。

⑤自知力缺失,家族史阳性和病前的分裂性人格特征是诊断的参考依据。

⑥一般无躯体病和神经系统的病理基础,化验及特殊检查结果亦无阳性所见。

*4.首次发病,需服药2年(2年维持);再次发病,需五年维持;≥3次,终生维持。

以往认为维持剂量为急性期治疗剂量的1/2-1/3,甚至1/4-1/5左右。

现在认为维持量应为急性期治疗剂量的全量或至少不低于3/4量。

第八章心境障碍1.心境障碍定义(P103)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心境障碍病因(P103)1)神经生化改变方面①5-HT假说:5-HT1A和5-HT 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两者平衡才能使心境正常。

抑郁症、躁狂症患者5-HT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②NE假说: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

抑郁症、躁狂症患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③DA假说:D1受体和D2受体功能相互拮抗。

抑郁症、躁狂症患者DA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④第二信使平衡失调假说:cAMP和PI代异常。

⑤褪黑素假说(季节性情感障碍):5-HT过多转化为褪黑素。

*3.心境障碍生物学指标: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阳性4.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P106)典型症状: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缓慢和意向行为降低(“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抑制、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思维容障碍、生物性症状(睡眠障碍、晨重夜轻、食欲减退、与体重降低、性功能减退、其他生物性症状)、其他症状5.躁狂发作典型症状(P105)1)典型症状:情绪高涨、思维活动加快和意志行为增强(“三高症状”)。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随境转移、夸大观念或夸大妄想、睡眠障碍、其他症状2)药物治疗需维持血锂浓度:急性期0.8-1.2mmol/L,维持治疗0.4-0.8mmol/L第九章神经症与癔症1.神经症的共同特点(P113)①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②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与人格基础③临床主要表现有脑功能失调症状、情绪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分离或转换症状和多种躯体不适感④无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⑤无精神病性的症状⑥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有明显主观痛苦感受,有求治要求⑦一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⑧病程多持续迁延2.惊恐发作(P117)1)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将要窒息、疯狂、死亡——患者宛如濒临末日,会奔走、惊叫、呼救等2)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脏症状: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等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过度换气等神经系统:头痛、头昏、眩晕、感觉异常、出汗、发抖、全身无力等3.强迫症的临床表现(P123)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性对立思维、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情绪、强迫意向(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违背意愿的强烈心冲动——强迫性害怕失去控制)2)强迫行为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4.神经症治疗的核心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神经症患者人格的成长与完善5.癔病性人格特征(P131心理因素中的(3))①情绪加强认识、思维服从于情感②高度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③表演性人格特征④高度自我中心主义第十章应激相关障碍1.急性应激障碍(P138)1)定义: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指以急剧的、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2)临床特点:①意识障碍:意识围缩小,定向障碍。

②情感症状:反应迟钝,情感麻木、淡漠,也可出现焦虑、惊恐、激越或情感爆发。

③行为动作:运动迟缓,动作减少,木僵状态。

④高度警觉状态:因触境生情而出现,闪回或重现创伤经历。

⑤离开创伤环境后症状迅速缓解,事后可遗忘。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140)1)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2)临床表现①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a.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b.反复出现创伤性容的噩梦c.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症状闪回)d.当面临类似情绪或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纪念日时,又产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②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a.难于入睡或易惊醒b.注意集中困难c.激惹性增高d.过分的心惊肉跳,坐立不安e.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③持续回避a.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b.避免参加或去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场所c.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反应迟钝d.情感麻木,与人疏远,不亲切,对亲人情感变淡e.社会性退缩,兴趣爱好变窄f.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计划,对创伤经历中的重要情节遗忘等3.适应障碍(P143)是指在易感个性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