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1500字篇一
查干湖蒙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即北纬45°09'—45°30',东经124°03'—124°34'的交汇处。
据《辽史》记载,在宋辽时,这里被叫作“大水泊”或“大鱼泊”,“大水泊周三百里”,“鸭子河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之西,是野雁生育之处”,黄龙府是大家知道的,即今日的农安县,它的原始发源地是大兴安岭得福特勒罕山北麓的霍林河,由于查干湖从古时就有良好的自然状态,湖中的鱼类完全靠浮游动植物为生,于是被后人们称为天然的营养品,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从远古时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人类保护了自然,又在自然的养育中生存,这是北方民族的一种生存习惯和生存能力,这其中,就包含蕴涵着渔猎文化的渔猎生活,查干淖尔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鱼类生存的最佳场所。
据统计,在查干湖中有各类鱼68种,其中以胖头鱼、鲤鱼、鲫鱼、麻鲢鱼、鲶条鱼、嘎牙鱼和大白鱼最有名,真可谓“三花五罗十八子”,样样齐全,而查干湖最吸引人、最热闹的要数它的冬季捕鱼,也就是当今的“冰雪文化旅游节”。
追根溯源,查干淖尔的渔猎活动,要从13000年前说起。
在查干湖渔猎博物馆中,陈列着查干湖人祖先青山头(现在渔场所在地)人使用的网坠、网锤、鱼钓、鱼叉等捕鱼工具。
继尔,还有渤海
国和夫余国时期渔猎活动的工具。
另据《辽史》记载:每年冬季,冰封湖面,辽帝都要携嫔妃群臣到塔虎城(辽时称长春州),在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的查干淖尔搭起大帐,凿冰捕鱼、逐鹰猎雁,举办“头鱼宴”、“头鹅宴”,用以款待文武百官,以及各地首领和各国使节。
这是辽帝每年“春捺钵”中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辽代末期,完颜阿骨打正是在查干淖尔的“头鱼宴”上激怒辽帝,萌发起兵抗辽的雄心壮志的。
他在拉林河畔誓师伐辽,在松辽大地上演了一场灭辽兴金的历史大剧。
成吉思汗西征时也曾到过查干湖,并且在湖边祭湖大礼,把这块土地册封给二弟哈萨尔,从此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这里,并把原来的崇拜天地、崇拜水和鱼;不吃鱼变为捕鱼、吃鱼,后发展成徒手抓鱼,用刀叉猎鱼,与汉族渔民一起用大网捕鱼,不断丰富捕鱼技能,形成今天的神秘、神奇、神圣的查干湖冬捕。
除了这些民族精英,金戈铁马、峥嵘战事,还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忠孝传说。
座落在查干湖东岸长山明珠园的孝庄祖陵,伴着阵阵的波涛望着纷飞的白云,讲述着历史故事:陵园内有一座清代孝庄皇后父母的墓碑,孝庄,即大玉儿,又名布木布泰,是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
在《清史稿·外戚表》中记载:“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右斯子。
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
”忠亲王寨桑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外祖母。
这两人死后,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按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旨意,由寨桑夫妇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相传,当年布木布泰随父亲寨桑在查干湖畔打猎,巧遇奉努尔哈赤之命来科尔沁的皇太极,两人相视,皇太极被美貌的布木布泰所吸引,一见钟情。
有情人终成眷属,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终于完婚,开始了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因此,查干湖和查干淖尔大草原成为她和家族的福地。
于是在她父母死后,把墓地选择在这美丽的查干湖岸边。
这些故事,是我从长期体验查干湖的生活、专研查干湖历史的一些专家学者那听来的,他们是**等。
其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坚持30年深入查干湖挖掘渔猎文化,当年他从省城长春坐火车到塔虎城,又坐马车来到查干湖,写出了《最后的渔猎部落》一书,把查干湖渔猎文化介绍给世人。
直到现在,他坚持参加每届的渔猎文化节,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