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综述城市环境条件及人文背景分析建设用地自然条件及河流流域分析地域文化分析1、自然条件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中心。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适合植物生长,所谓“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南宁历史悠久,各族人民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广西黄金旅游带的中心部分,壮丽的边关风采、浪漫的海滩风貌、迷人的异国情调,星罗棋布的灵山秀水,古朴悠远的古迹故址,山、水、人、情构成南宁多层次的旅游景观。
南宁绿地系统条件良好,青秀山、南湖等绿地空间楔入城市,形成“一江串三环,两轴连八楔,绿网点线面”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南宁市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136”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完善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358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8.78%和9.51平方米。
城市山清水秀,绿水映带,自然环境极其优美,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素有中国绿城之称,是一座环境优美适合人类居住的绿色之城。
经济条件南宁区位条件优越。
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也是西部重要的省会城市。
同时是国家级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理念加上市民的创造和热情,打造出了南宁快速崛起、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六张独特名片。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也成为南宁独特的地缘优势。
南宁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迅速。
人文条件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
元朝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
两千多明年的城市文史使南宁这座西南边城与中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名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
南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以壮族为主的29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上长期繁衍生息。
各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惯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景象。
在新的世纪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为南宁的经济腾飞而奋斗。
规划设计概论设计范围本次江北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是在一期运河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开掘运河,将心圩江、朝阳溪、二坑溪与邕江共通构成相思湖环城水系,实现水系互通游船、互动调节的江北区域核心环城水系和旅游景观通道。
包括1 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2 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3 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4 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综合整治改造的两岸绿地景观带的设计。
建设条件分析政策条件近年来南宁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的战略目标。
随着一系列工程的深化,城市景观系统的完善,南宁的绿城形象已基本建成。
在此基础上,南宁又充分结合滨河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加快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水体生态保护,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把南宁打造成“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独具南方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宜居的“中国水城”。
水城建设南宁自唐始称邕州,这是一个与水结缘的名字。
《辞源》曰:邕,城郭四方有水,环抱而成成。
水是城市灵气、活力与个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首府城市,南宁城市水系发达,拥有丰富的江、河、湖等地表水资,具有做好“水文章”得天独厚的条件。
整合山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将城市中的山、水、树、绿衔接搭配,加快河网、湖、塘的综合整治,凸显南宁城市特色,以形成独特的城市灵气和个性,这对于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为此,应把南宁市城市水系规划与建设摆在突出和首要的位置,明确建设“中国水城”的宏伟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原则,突出生态治河、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的基本理念。
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注重眼前;既要有远景规划,又要突出现实效果。
现状景观条件环相思湖的景观运河结合原有河道将构成南宁江北极其重要的一条生态景观廊道骨架。
目前心圩江景观环境整治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作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开始突显。
本次设计的范围心圩江——朝阳溪段两侧多穿过城郊的农田,植被杂乱,建筑多为低矮的农舍。
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设计范围两岸周边多为城市建成区,带状的设计范围沟通了城市的新老城区。
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设计范围从繁华的市区中心穿过,两岸多为商业区和民居,已建成的绿地较多,绿化情况相对较好,景观条件丰富。
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临近邕江,两岸为居住区,植被条件较差。
上位规划条件根据《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规划》中“一江、两库、南北贯城渠、五环、十八河”的规划理念,本次设计范围内的运河将沟通原有心圩江和朝阳溪水系,构建成“五环”中完整的相思湖环。
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段周边多规划为居住用地,靠近朝阳溪段为仓储用地,中部穿过生产苗圃;心圩江~二坑溪连通运河段两边多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成点状分布在居住用地之中,有小部分规划为工业用地;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段穿越密集的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其中有部分用地被规划为公园绿地。
运河的建成将沟通城北的原有水系,在城北形成环相思湖的景观生态廊道。
有效的改善两岸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带动两岸相关经济的发展。
打造一条新的城市观光休闲长廊。
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乐的理想场所。
规划总则国家和地方现行主要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8.2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1 1)《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SL201-97)《防洪标准》(GB50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532-200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关规划依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南宁市绿地系统规划》《南宁市中心城区西乡塘组团控制规划》《《竞赛)文件》同时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规范,应按照已批准的现有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并符合招标文件规定。
设计原则1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设计应充分考虑该气候特征。
对原有场地的自然堤岸和原有的植被,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和扰动,充分贯彻上位规划中要求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体现生态型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需要开挖河道的地段应尽量保护周边的植被自然环境,构筑开放、舒适、方便并拥有亲水空间的公共活动场所。
2独特性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时应深入挖掘南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并力求将其场景化反映在景观设计中。
延续和传承当地文化,分析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将历史、文化及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形成整合统一的文化景观格局,提升景观的文化品位。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及现有景观元素,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时制宜。
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景观特色,注重植物的季节变化,创造不同季节的植物景观,并根据植物的生态特点,认真组织植物的种群与群落种植,避免违反植物的生长特性,注重创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空间。
4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平衡,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用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和谐的环相思湖景观体系。
5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景观分区应具有实际的具体内容。
设计中的景观元素既应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应具有相应的功能作用。
景观空间设计要丰富多变,并具有个性,要体现节奏和韵律感,充分体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6兼顾传统和适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硬质景观的建筑材料应考虑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本土材料为主,反映本地特色。
同时适当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
规划设计理念分析南宁作为一座拥有着近两千年城市文明史的西南边陲古城,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城市文化内涵,多个民族在此长期繁衍生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致韵。
今天的南宁作为广西自治区的首府,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承东盟博览会和国家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东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优美,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是一座独具魅力的韵动之城。
以壮族为主的近29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共同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和谐的民族之花在南宁的热土上绽放。
近年来南宁提出打造“绿城、水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南宁南,将南宁打造成西部的宜居之城。
基于对南宁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的分析,从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两方面入手,多方面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特有的文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次规划设计的主题是:韵承古今,人文水城锦绣美;和谐盛世,十里画廊魅力扬。
运河的建设将沟通城北水系,形成城北环相思湖的景观生态廊道。
运河体系将为南宁增添:一条自然山水之廊:对心圩江—朝阳溪连通运河,根据场地周边为城郊农业生产用地的实际,将其打造成一条及生态科普、花卉展示、休闲运动等多种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湿地,沟通心圩江与朝阳溪水脉,成为城北的一条主干景观生态骨架。
一条民生民俗之廊:对朝阳溪(中华路~北湖西三里)结合场地周边现状,根据南宁多民族融合的实际,通过五行元素与各民族生活的有机融合,将其打造成一条展示南宁各民族文化的民俗风情廊,成为城市中心区一条标志性的景观休闲文化廊道。
一条城市风情之廊:对于心圩江~二坑溪、二坑溪~朝阳溪连通运河,根据其连通南宁新老城区承载南宁发展历程的地域特点,将其打造成一条能够展示南宁经济发展、都市建设的都市风情廊,使其成为南宁发展历程的物化记忆。
景观分区设计北段运河连通心圩江和朝阳溪,构建环相思湖的水脉骨架,为南宁市民展现了一条“自然生态廊”。
整段运河由“风涛林韵”、“芳汀含韵”、“邕城新韵”三个主题景观区串联,分别形成生态科普区、花卉展示区、休闲运动区三个分区。
在运河北部开敞处设置生态湿地,营造自然生态的湿地,并穿插以木质栈道、休憩亭与观鸟亭,既可展示湿生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科普教育,又可使游人穿行其间,漫步欣赏。
在运河中部结合现有在建的安吉公园,设置花卉展示区,并设置大型活动广场与亲水平台,形成既有开放空间也有围合空间的户外花卉展示场所,通过花色,花香,展示南宁绿城风采。
在运河东部设置休闲活动区,设置小型运动场地,与绿道结合的慢跑步道、林下草地、林下活动铺装,满足周边区域各年龄层人士对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