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构成-概述

设计构成-概述


三大构成
平面构成 —— 立体构成 —— 色彩构成
设计构成
构成概述
构成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源于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构成教育 2.继承与发展的日本设计构成教育 3.香港、台湾地区对内地构成教育 的影响 4.对中国构成教育的思考
构成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1.教学目的和意义 2.构成表现形式和美学 3.设计构成的价值
设计构成
3. 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对内地构成教育的影响 6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构成教育间接地来自欧洲和日 本。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享有 交通上的便利,较早接触到欧洲和日本的构成教育, 成为构成教育进入内地的主要通道。
第一个将构成教学由香港传播到内地的是王无邪的 学生吕立勋,他于1970年在香港创办“大一艺术设 计学院”,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一所私立设计学校。 1979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后,吕立勋受中央工艺 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来到北京 讲授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课程,这次讲学被视为构 成教学进入中国内地教育系统的开端。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
玛丽安妮·布兰德设计的茶具
设计构成
2. 继承与发展的日本设计构成教育 4
德国的构成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传到了日本。 1932年,东京文理科大学桐光会创立了名为《构成教 育》的刊物,1934年由学校美术协会出版《构成教育 大系》,这本书是由建筑师川喜田炼七郎和新派的造 型教育家武井胜雄共同完成的。该书在强调创作激情 的同时,将构成视作造型教育的新内容,并加以探讨。
………………………
二、相关知识点 三、色彩构成的应用和欣赏
何谓构成? 造型领域的“构成”一词产生于20世 纪初,一般认为,以德国的包豪斯设 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体系是目前 构成教育的起源。 视觉艺术领域的“构成”,是指将一 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 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创造 性的组合。 构成作为一门基础课,在艺术设计教 学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 构成课程的历史与发展、意义与功能 以及构成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将来的 专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构成的学习与方法
1.继承传统是构成教学的基础 2.仿生学习是构成教育的源泉 3.创新追求是构成设计的灵魂
1
1. 源于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构成教育
“构成”一词来源于俄国的构成 主义艺术。构成主义艺术,是俄 国十月革命前后兴起的前卫艺术 运动,它从反对狭隘的个人化和 地域观念出发,采用彻底的非具 象与非再现的手法,以全世界通 用的几何形态为特色,使用铁板、 玻璃、电线、纤维等工业材料, 创造出新的艺术造型。1919年, 德国创立“公立包豪斯学校” (Staatliches Bauhaus),校 长、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提出了 “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 并在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 革实验。
1949年,日本的国立大学开始设立构成座。 对日本的构成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东京教育大 学。1949年旧制的东京高等师范的艺术技能系被改为 东京教育大学教育学部的艺术系,此后,东京艺术大 学、筑波大学等日本主要的艺术大学都开始开设构成 专业。 日本乃至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和构成大师,伊藤隆道他 在构成领域最为著名的理论和实践是他“四次元构 成”,通俗的叫法是“动的构成”“动态造型”,也 有人称之为“金属雕塑”。
左图: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右图:包豪斯校舍
设计构成
2
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出生于瑞士,他十分重视包括 中国在内的东方哲学和艺术,对形式 非常敏感。他通过对大量古画的分析, 找出视觉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规 律,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敏感性。 伊顿开设的课程有:① 自然物体练习; ② 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③ 古代名 画分析。 形式大师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于1922—1933年期间 在包豪斯任教。康定斯基对包豪斯基 础课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分析绘画” 和“色彩与形体研究”两个方面。 抽象派绘画大师克利(Paul Klee)在包豪斯开设自然现象分析、 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等课程。
艺术设计基础教程
一、构成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构成概述
二、构成教育的意义与功能 三、构成的学习与方法 一、设计命题与设计案例
………………………
………………………
二、相关知识点 三、平面构成的应用和欣赏 一、设计命题与设计案例
………………………
二、相关知识点 三、立体构成的应用和欣赏 一、设计命题与设计案例
左图:包豪斯学院的 标志,由朱斯特· 施密 特(Joost Schmidt) 设计 下左图:康定斯基绘 画作品 下右图:1923年包豪 斯学院设计作品展招 贴广告,由朱斯 特·施密特设计
设计构成
3
由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椅
艺术家莫霍里纳吉 (Laszlo Moholy-Nagy)是构成派的 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 了包豪斯的基础课,为学生开设了 工艺类、艺术类、科学类三类课程, 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属性,熟悉造型 表现的原理。纳吉开设的课程 有:①悬体练习;②体积空间练习;③不 同 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④结构练习;⑤ 质感练习;⑥铁丝、木材结合;⑦构成 及绘画。
台湾省是大陆引入构成教育的另一重要通道。20世 纪70年代,王无邪的《平面设计原理》、《立体设 计原理》教材,靳埭强《平面设计实践》等教材由 台北的出版社这些教材很快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从 此,构成教育在中国大陆地区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 发展。
陈列在上海松江月湖园雕塑博 物馆内的伊藤隆道的动构成作品
设计构成
5
《福田繁雄招贴展》
《自取灭亡》 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是另一位将构成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平面设计师, 正是由于对构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他被人们广泛誉为“视 觉创意大师”和“日本的艾歇尔”。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 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他的作品总是紧扣主题、富 于幻想、令人着迷。他用笔极其简洁,惯用嬉戏般的幽默感和视 幻觉一一无理图形、图底反转和二重视等,来创造新奇怪异的艺 术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