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标志
实质:都是 超级大国称 霸的工具。
冷战阴影笼罩下,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 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朝鲜战争(亚洲) 德国分裂(欧洲) 冷战 热战 古巴导弹危机(美洲) 越南战争(亚洲) 积极影响: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 矛盾等; B.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借鉴,推动世界发展; C.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D.两强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使两极格局受到 重大冲击。 •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专题九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2)形成过程: (3)影响:


材料: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 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 华沙、柏 林、布拉格、维也纳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 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材料中的“铁幕”指什么?
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生产量 占世界 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 苏联空前强大: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 (1)美苏两国实力均衡(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 (3) 雅尔塔体制勾画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根本原因); 金储备量占世界 3/4;控制操纵联合国 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国家利益冲突); “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 ……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 巨大能量,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 任。”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杜鲁门 1953年苏 联氢弹爆炸成功。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美国独占鳌头: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美苏两分天下。 1000多艘其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 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 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1)欧共体: (2)日本: (3)中国: (4)不结盟运动: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1)苏联解体: (2)西方世界三足鼎立(美、日、西欧): (3)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 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专题概述: 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瓦解:
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 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自由国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苏联以及东欧共产党武装。 特点:公开干涉他国内政,与苏联全面对抗。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 正常的经济状态”。……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 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 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 目的: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确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 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1、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 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 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进而向全世界扩张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 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
美苏军备竞赛
原子弹:美国1945年, 苏联1949年。 洲际轰炸机:美国1948年, 苏联1955年。 热核炸弹:美国1952年, 苏联1953年。 洲际弹道导弹(ICBM): 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 人造卫星:苏联1957年, 美国1958年。 照相侦察卫星:美国1959年, 苏联1962年。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美国 1960年, 苏联 1968年。 多弹头导弹(MRV):美国 1966年, 苏联1968年。 反弹道导弹(ABM):苏联 1968年, 美国1972年。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美国1970年, 苏联1975年。 远程巡航导弹:美国1982年, 苏联1984年。 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1985年, 苏联1987年。 --------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 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 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 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
美国的“冷战”(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的反击(社会主义阵营) ①揭幕: (丘吉尔”铁幕”演说) ②政治: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7.3) (1947.9) ③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47.6) (1949.1) ④军事: 北约的成立 华约的成立 (1949) (1955) 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 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