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学讲义-第6章油滴燃烧分析解析

燃烧学讲义-第6章油滴燃烧分析解析

α
0
α
x
13
1、雾化评价指标
④ 流量密度:单位时间内,
流过垂直于油雾方向的单位面 积上的燃油体积。
3 m q …… r
(m s)
2
14
① 雾化粒度
雾化评价指标
② 雾化油滴均匀性
③ 雾化角: ④ 流量密度:
15
雾化原理
油射流或薄膜由于射流紊流、周围气体的气动力 作用、液体中可能夹杂气体、喷枪的振动及喷嘴 表面不光滑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扰动。扰 动使薄膜或射流产生变形,特别是在气动压力和 表面张力作用下,使得表面变形不断加剧,以致 于射流或薄膜产生分裂,形成液滴或不稳定的液 带,液带随之也破裂成液滴。若作用在液滴上的 作用力相当大,足以克服表面张力时,较大的液 滴就会破裂成较小的液滴,这种现象称为“二次 雾化”。
化同时降低油的粘度,故进入喷嘴的燃油粘度越
高时仍能保证雾化质量,采用空气作介质时,空
气压力低,雾化质量较差。
21
22
离心式
– 利用高压泵使油具有很高的压力( 20~200bar ),并 以一定的角度沿切向方向进入喷嘴的旋转室,或者通 过具有旋转槽的喷嘴芯进入旋转室。 – 油的部分压能转换为动能,液体旋转运动,根据自由 旋涡动量矩守恒定律,旋转速度与旋涡半径成反比, 因此越近轴心,旋转速度越大,静压愈小,结果在喷 嘴中央形成一股压力等于大气压的空气旋流,而液体 则形成使空气芯旋转的环形薄膜从喷嘴喷出,然后液 膜伸长变薄并拉成细丝,最后细丝断裂为小液滴,这 样形成的液雾为空心圆锥形。
32
火焰锋面
O2—C∞
燃烧过程分析
δ
设半径r球面,通过其向内导热 量=油汽化且升温至T所需
dT 4 r qm C p (T T0 ) H dr
2
r1
λ:导热系数常数;T:当地(r)处温度 T0:油滴表面温度(饱和温度) qm:油流量(汽化量) H:单位质量油汽化潜热
4
4 3 1 2
6 5
5
7
1.油滴 2.油蒸汽区 3.燃烧区 4.外部 5.油蒸汽浓度 6.氧气浓度 7.温度
5
限制油滴燃烧的主要因素是与空气的混合 速度,即取决于空气向油滴表面扩散所需 的时间,属扩散燃烧。
物理化学过程:雾化→三传→受热蒸发→着火→燃尽
6
6.2
油的雾化
雾化效果影响了油燃烧的快慢及燃烧质量, 因此油的雾化是其燃烧过程中一个重要因 素。
33
火焰锋面
O2—C∞
对上式在(r0,T0)到(r1,Tr)积分
δ
Tr:锋面火焰温度(燃烧温度)
dT dr 4 qm 2 C p (T T0 ) H r0 r T0
Tr
r1
r1
Cp 4 qm ln 1 (Tr T0 ) 1 1 Cp ( ) H r0 r1
0.15
0.6
F(dp)
f(dp)
0.10
0.4
0.05
0.2
0.00 0 2 4 6 8 10
0.0 0 2 4
dp
dp
6
8
10
10
累积分布又分为筛上分布和筛下分布 dp max 筛上分布 Rd f d d d
p

dp
p
p
筛下分布
Dd p
dp
dp min
f d p d d p
(体面积平均直径)
8
粒度分布的表达形式
– – –
表格形式(离散) 直方图(离散) 函数形式(连续)
9
微分型(频率分布) 积分型(累积分布)
0.25
f d p
dFd p d d p
dp
F d p f d p d d p
0
1.0
R(dp)
0.20
0.8
D(dp)
油压、汽压均不高,入口油压0.7~2.1MPa, 汽压比油压高1MPa左右. 单只雾化器喷油量大,且雾化质量好,出 力约为3000~7000t/h. 调节比大,耗汽量低,一般为 0.07~0.14kg(汽) / kg(油),应用在燃油锅炉 较多。 保养较难,喷口易堵塞。
29
低压空气雾化喷嘴
油压较低,0.03~0.1MPa; 空气流速高,80m/s左右,风压2000~7000Pa;
气化加剧,燃烧强化。
39
对于Re=0时, Nuzl 2
1 1 Nu Re0 对于Re≠0时, ( Re0 ) zl 1 0.3Re 2 Pr 3 , Nu
Nuzl 2(1 0.3Re Pr )
1 2
1 3
k Re0
k
Re 0
1.67 (Re 10) ……3.67(Re=100)
19
6.2.2 雾化器
常用的油雾化喷嘴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机械式雾化器(离心式,旋杯式等) –介质式雾化器(以蒸汽或空气作介质)
① 机械式雾化器
依靠油泵的压力将液体燃料的压力 提高,使以较高的压力喷进燃烧室
20
②介质式雾化器
介质压力越高,破碎的液滴也越细,但消耗的能
量也越多。如用蒸汽做雾化介质,则还可以在雾
0.4
微分 分布 函数
f d p n
d
n 1 p n
d
e
dp d

n
0.3
0.2
n=4 n=3 n=2
积分分 布函n
0.1
F d p e
d n Rd 100 exp ( ) % d Rd:液滴群中,颗粒直径大于d的质量分数
第6 章
6.1 6.2 6.3 6.4
液体燃料的燃烧
油燃烧特点 油的雾化 油滴燃烧过程 油雾炬燃烧
6.5
油燃烧的组织及调风器
1
6.1
雾化
油燃烧特点
燃烧
油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由 于油沸点低于其燃点,因此油滴总是先蒸 发成气体,并以气态的方式进行燃烧。
2
包含:雾化、受热蒸发、扩散混合、着火燃烧
(1)
34
火焰锋面
O2—C∞
dC 4 r D qm dr
2
δ
∵在∞:O2浓度C∞
r=r1,C=0
r1
C
dr 4 DdC qm 2 r 0 r1

1 1 4 D(C 0) qm ( ) r1
qm r1 4 DC
(2)
35
联立(1)(2),消掉r1得
17
雾化原理
液膜雾化:离心喷嘴喷出空心锥形液膜具有向外 扩张的惯性,而表面张力克服不了此惯性,于是 液膜继续向外扩张,液膜越来越薄,同时,表面 张力形成的表面位能也越来越高,使液膜越不稳 定。结果表明,液膜破裂成液丝或液带,并在表 面张力作用下继续分裂成液滴;流速较大时,除 了表面张力、惯性力及粘性力起作用外,由于相 对于周围气体的运动速度加大,气动力对液膜的 作用也加大,致使液膜扭曲和起伏形成波纹,再 被甩成细丝,继而形成小滴;流速很大时,液体 离开喷口便立即被雾化。
16
雾化原理
射流雾化:射流的紊流作用在射流表面的气动力 起主要作用,形成短波扰动,引起部分流体不断 从射流表面剥离而形成细小的液滴。随着射流速 度增加,会在波长较短的扰动波作用下产生射流 破碎,比低速射流破碎得更快,形成的液滴更细, 且液滴从射流表面分离的时间比低速射流时整个 流束破碎的时间短得多,几乎是在射流喷出后就 立即开始雾化,并在整个射流长度上连续进行。
18
控制雾化的准则数——韦伯数Weber number
v l W
2
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特征流速, l为特征长度, σ为流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韦伯数代表惯性力和表面张力效应之比,韦伯数 愈小代表表面张力愈重要,譬如毛细管现象、肥 皂泡、表面张力波等小尺度的问题。一般而言, 大尺度的问题,韦伯数远大于1.0,表面张力的作 用便可以忽略。
1、雾化评价指标 2、雾化器
7
6.2.1 雾化评价指标
① 雾化粒度:表示油滴颗粒大小的指标
( <100m )表示油滴颗粒大小的指标,有平均直径,最
大直径,中值直径等,常用平均直径法(又包含算术平
均法,表面积平均法,体积平均法,质量平均法径等)
3 n d ii
索太尔平均直径(S.M.D)
2 n d ii
23
雾化器的性能主要还是通过实验测定来完成 的。 对于上述简单机械雾化器,其出力调节只能 调节进油压力的方法进行 ,负荷 ↓ 必须降低 Po↓→雾化质量下降。(回流雾化器就是为解 决此问题提出的)。
24
回油雾化器
如图,回油式喷嘴漩流室前后各有一个通道:一个通向喷孔; 一个通向回油管.两个简单机械雾化器并联使用.
25
总油量=喷油+回油
进油压力保持不变,则总进油量保持不变.
改变回油量,喷油量改变.
能保证油在漩流室的旋转强度,进而保证雾 化质量. 宽负荷调节范围.
适宜用于负荷变化大频繁场合.
26
27
气压
p1
油压
p2
混合压 p3
p2 p2 p2 ( )min ( ) max p1 p1 p1
28
Y型喷嘴
0 2 2 k
02 2
k
粒径平方-直线定律
38
① 2 ~ 线性变化
② 燃尽时间 0→ rj=
02
k
,∴如 0 则 rj (雾
化质量是控制燃烧关键)
③ 该定律是针对扩散火焰的。
④ 如果油滴与气体间有相对运动,则两者之间的热
质交换都要增强,油滴气化所需热量供应更充足,
相关主题